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拜佛用什么水果吉利

2022-11-14 来源:爱够旅游网

在拜菩萨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我们一般会准备一些供奉的水果,一些水果用来上供非常吉利,那么供菩萨的水果12种是什么?拜佛用什么水果吉利?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供菩萨的水果12种

①苹果,寓意平安。

②香蕉,寓意金条。

③梨,寓意离开苦难。

④橙子,寓意诚心如意。

⑤橘子,寓意聚才。

⑥火龙果,寓意红红火火。

⑦波萝,寓意聚财。

⑧葡萄,寓意子孙满堂。

供奉不能用哪些水果

第一类是有特殊气味的水果不能作为供物,比如榴莲,这些拥有奇怪气味的水果显然与供奉需求南辕北辙,所以肯定不适合作为供物使用,我们一定要以平常之心对待供奉,不追求旁门左道,追寻一颗平静的内心,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进入供佛的起始。

第二类是坏的水果不能拿来供奉,因为有因必有果,当你用坏掉的水果供佛,你得到的就是坏的结果,所以一定要选择新鲜的水果,这同样代表着一颗纯净的心,表达了对佛的尊重,自然也可以修得福果。

第三类是没有清洗过的水果,佛前供物不能太过随意,必须要经过仔细清洗,虽说不能固守于事物的外在,但是必要的清洗还是十分必要的。充满污垢的贡品会污染自己的舒心,也会给别人带来麻烦。这种对于佛地位敷衍态度是不被允许的。

正确地供奉方方法是将水果洗净,摆放成相应形状,盘子之间要留有一定距离,摆在佛祖面前要显示出庄严肃穆,让参观者心生法喜。

所有供佛的人,都是祈求能够得到佛祖的庇佑,但是仅仅把供佛当作一种目的性极强的行为那就大错特错了,想要获得护佑,最基础的事情便是先观照自己的内心,现将自己化度,这样才能得到佛的护佑。

供佛之人,要心存善念,多做善事,不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恭敬感恩,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相信因果,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急于求成,打好基础,步步为营,要以一颗纯净之心去供佛,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做善行而带来好运和幸福,人生也变得十分豁达开朗。

很多人对于佛法完全没有任何概念,他们认为佛法与自己无关,所以他们不修佛、不信佛,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佛法是浓缩了几千年历代高僧的思想精华。

其对于人生有很切合实际的指导意义,绝不像某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单纯以为佛教是搞封建迷信,对人进行思想禁锢,其实,佛家讲求渡人渡己,是一种自在修行,能够让人活得更加通透,人生也会愈发顺利。

在供奉水果的时候,一定要切记不能供奉有异味的水果,还要挑选新鲜的水果,要将水果清洗干净,佛祖和菩萨不会享用任何我们供奉的水果,所有这些贡物都是自己心中的内化,代表着潜心向佛,祈求福报,如果在供桌上摆上腐烂、有异味的水果,那么就表明你的内心并不虔诚,这样的供奉只能是适得其反,得到恶果。

佛前供水果,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佛教里,为了表示对佛菩萨的虔诚和恭敬,常常以种种物品供养佛法僧三宝。比较常见的有供花、供果、供灯、供香、供水、供斋等。那么,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的是如何供养水果及需要注意的地方。

供果是佛教重要的供养方式之一。在佛教里,果代表结果、圆满。佛教十分重视因果,供花代表善因,供果代表善果。万法不离因果,佛教的修行境界也用果位来表示。最高的修行境界就是成就佛果,证得阿罗汉果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因此,在佛前供果如理如法,也是时刻提醒自己要精进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佛前供果讲究恭敬、清净。因此,供的水果一定要新鲜洁净,成熟完好,不可有破损腐烂。否则,一表不恭敬,二表法不圆满。供的水果的种类没有太多限制,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即可。但气味要清香、清淡。比如:苹果、香蕉、橘子、橙子、桃子、葡萄等。

但榴莲等有强烈气味,不清净,不宜供佛。很多民间禁忌说梨不能用来供佛,说梨的谐音是“离”,不吉利。还有说花生也不行,说花生长在地下,不洁净。这些都是不如法的说法。要知道,我们在佛前供的水果,佛菩萨是不会吃的,我们是通过这种方式提醒自己要恭敬佛菩萨,心要常怀善念,要多行布施。

供果的数量多寡并不重要,全看自己的发心 。供果前一定要把水果洗干净,以表明自己的清净之心。切忌买回来不洗直接供佛,这样很不恭敬。供果一般都是早上供,过午可收。条件好的家庭可每天供果。条件一般的家庭可间隔一段时间再换,期间有腐烂、破损的水果应及时更换掉,补充新鲜、干净的水果。

供佛后的水果可以自己食用,也可给家人食用。这都是很好的福报。如果是在寺院供佛,供养过的水果应由寺院处理。寺院一般会收起来供养寺院僧众。大家记得供果之后一定要回向,愿将这供果的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有情众生。

在佛前供果代表“种善因,得善果”,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念,都有因果。佛前供果,法缘殊胜,功德无量。佛前供果,提醒自己要善护心念,时刻关照好自己的起心动念,种好善因,才会得到好的果报。懂得布施,才会收获无量福田。愿世间一切善良的人都能够得佛菩萨庇佑,佛光普照,六时吉祥,南无阿弥陀佛。

显示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