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_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

2022-03-30 来源:爱够旅游网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30!(总第590页)

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

2002年第8卷第8期

2002󰀁Vol.8.No.8

󰀁硕博论坛󰀂

试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方法的思考

马!路,刘!红

1

2

(1󰀁解放军总医院,北京!100853;2󰀁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北京!100091)

!!摘!要:中医学既有艺术性,又有科学性。否认其科学属性,仅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否认其艺术性,对中医药学的文学、艺术及人文的内容进行实验室直接验证显然是一条死胡同。试图用一种研究方法去研究透内容浩繁、多种学科交错、精华与糟粕共存的中医学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中医学的内容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上,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犹为突出,认识这一点,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颇为重要。我们应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研究不同的中医内容。

!!关键词:中医学;科学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250(2002)08󰀂0030󰀂03

CharatersofScienceandArtcoexist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Abstract:Therearenotonlyscientificcharacterbutalsoartisticcharacter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TCM).ThecontentsofTCMweredisplayedontraditionalchineseculturalframework.Twobestobvioustraitsarescientificchar󰀂acterandartisticcharacter.ItisimportanttorealisethesetwopointsforstudythetheryoffoundationsofTCM.WewillnotmakeanygreatprogressinresearchTCMonlyinthefieldsofartandliterature.ItisridiculoususingmethodsoflabtesttostudythelaterarycontentsofTCM.WeshouldutilisedifferentwaysandmeanstostudydifferentcontentsofTCM.

Keywords: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cientificcharacter;andartisticcharacter!!1!中医学开放的理论体系广纳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哲学内容

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是对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深入研究,是中医学探索的主题。∀天人合一#是中医学重要的哲学理念,它指导中医学研究人与气候、物候、天文、历法、农业及人与地理环境、卫生居住饮食营养等方面的关系。中药学集植物、动物、矿物之大成,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关系密切。这些都体现出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属性。

人是社会的主体,具有思维、意识。每个人都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活,不同的生活背景造成人的心理、生理、体质的差异。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给人以不同的影响,带来一系列医学问题。人人都在社会中担任一定∀角色#,社会∀角色#的改变、纷繁的人际关系能引起一些心身疾病,而中医学不惜笔墨对此有大量的描述,中医学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中医学是在医学科学实践与古代哲学理论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学和哲学相互渗透,以哲学说明医学问题。在中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贯穿着一种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近些年似乎流行一种否定中医基本理论的科学属性的论调,其中∀不能因为人有社会性,就认为研究人的医学(暗指中医)就是社会科学,就有什么社会科学的性质#最具迷惑性。实际上,当我们说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性质时就已经点明其不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才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说法在逻辑和文理上都是错误的。就如同我们说:∀氧具有氧的性质#一样,科学的表述应该是:氧具有无色、无味、可以燃烧的性质。那种∀中医基础理论则是取类比象来的#∀缺乏实验证明#∀并无真正自然科学基础#等认识都是片面的。同样,认为∀中医的性质是艺术而不是科学#也是错误的,都很可能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起到一个错误的导向作用,起码缩窄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领域。

2!中医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状况

大家熟知∃内经%已有人体解剖的记载。∃灵枢&经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度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并对脏腑的大小长短等做了具体的描述。∃内经%记载食管长度与大小肠长度[3]

[2]

[1]

2002年第8卷第8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2002󰀁Vol.8.No.8

31!(总第591页)

的比例为1∋36,近代研究这一比例是25∋925约为1∋37。可见,当时的测量已达到了相当精确的程度。

西汉时又有人进行过解剖。∃后汉书&王莽传%记载:∀翟义党王孙庆捕得,莽使太医尚方与巧屠共

剐之,量度五脏((可以治病。#宋代吴简将欧希范等人尸体详细解剖,由宋景绘制成∃欧希范五脏图%,并有一些病理解剖的记述:蒙干生前患咳嗽,肺胆俱黑;欧铨少得目疾,肝有白点等。北宋扬介∃存真图%,绘出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统,并附详细的文字说明,据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清代名医王清任更加提倡人体解剖观察。

古代炼丹术的目的是为了长生不老,其实验在主观上不能说没有驱病强身抗衰老的意向,而一些炼丹家本身就是杰出的医学家和药学家,如葛洪、陶弘景。东汉末年郑玄已记载用丹药来治疗外科疾病。炼丹所用实验器材和药物成为制药化学发展初期所必需的设备,在炼丹过程中所掌握的升华、蒸馏、熔融等技术,促进了制药化学的发展。

中医学还有许多散在的动物实验及动物解剖的记载,如∃本草纲目拾遗%:∀赤铜屑主折伤,能焊人骨,及六畜有损者。细研酒服,直入骨损处,六畜死后,取骨视之,犹有焊痕,可验。#∃韩诗外传%有人体与动物解剖的比较:∀其肢体之具,与禽兽同节。#王清任在其∃医林改错%中也以动物解剖补充人体解剖的不足。

由于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从治疗学向基础学科发展的,故其基础学科以及实验研究相当缺乏,自然科学基础薄弱,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下大气力研究和发展提高的。那种全盘否定中医学自然科学属性,认为∀中医学就是道儒思想在生命领域的体现#,不能用实验科学的方法去研究的认识是非常有害的。

3!中医理论内涵的艺术性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主张对立统一,讲究动态平衡;中医学在治疗上要求分清轻重缓急,方剂配伍要君臣佐使协调,加减变化灵通;求变化、忌臃繁等美学观点在中医理法方药中应用广泛。中医学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许多古代的医学家既是文学家又是艺术家,嵇康名列竹林七贤,傅青主精通经史诸学且工于诗文、书画、金石,提倡∀经子不分#,开清代子学研究的风气。

中医处方用药皆讲究艺术,轻重升降才成旋律,补中益气汤用黄芪、升麻升清,柴胡、陈皮降浊,从中[4]

可体会音乐之妙。书法结体,贵在疏密,∀计白以黑,奇趣乃出#;作画亦然,花木重姿态,山水贵丘壑,医家立方,亦强调动静开合。六味地黄丸中,用地黄补肾,固封蛰之本,即以泽泻开气化之源;用山药健消

运之机,即以茯苓利入出之器;用萸肉之酸敛,既以丹皮之辛通,有开有合,有静有动。古之名方皆如此。

4!艺术是中医学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艺术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自我表现和情绪释放的手段,∀诗以言志#、∀画如其人#即言此。通过自我表现,能保持心理平衡、情绪稳定,而适当的情绪释放是维护心身健康的方式之一。中医学认为吟诗作画能延年益寿,琴棋书法可健脑健身。古人认为∀和乐#平心,淫声(指无节制的音乐)致病。∃内经%从五行的角度将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分别对应于五脏,并作用于相应的脏腑。宫音悠扬谐和,助脾健运,旺盛食欲;商音铿锵肃劲,善制燥怒,使人安宁;角音调畅平和,善消忧郁,助人入眠;徵音抑扬咏越,通调血脉,抖擞精神;羽音柔和透彻,发人遐想,启迪心灵。现代研究证明,音乐的治疗作用不仅表现在心理作用上,同时也表现在生理机制上。耳的听神经纤维循着复杂的路线到达大脑,其中下丘脑是音乐转化为情绪的关键所在。情绪反应主要是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而下丘脑正是植物神经系统的中枢所在。音乐不仅可通过调节情绪而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可通过调节情绪而调节神

[6]

经、内分泌系统,从而使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状态。

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认识到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健身治病。如∃吕氏春秋&古乐%所述:∀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路史&阴康氏%也说:∀阴康氏之时((阴凝而易闷,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即脚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通之。#可见,医家已经开始针对疾病编排舞蹈并指导病人舞蹈以疗疾病。

5!中医学用艺术的载体传播科学的内涵

中医学用阴阳八封图来阐释其理论基础。阴阳八卦图不仅形象地说明了阴阳对立统一、互根互生、消长变化等关系,还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艺术魅力令整个东亚折服,韩国人甚至把其作为国旗的图案。

针灸学运用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则更是屡见不鲜。四川绵阳西汉墓出土的人体漆雕,体表绘出红色线条表现经脉,形象直观。北宋王惟一制作的针灸铜人,造型精美,躯壳可拆卸,内藏脏器,外刻穴[5]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32!(总第592页)

ChineseJournalofBasicMedicinei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

2002年第8卷第8期

2002󰀁Vol.8.No.8

位,∀浑然全身#,体表用蜡封,体内灌水,针刺时如中穴则水出,可见其设计精巧科学。中国古代针灸雕塑不像西方雕塑刻意注重解剖,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美学观念。唐朝王焘集唐和唐以前医学之大成,创绘彩色经穴挂图,人体形态特点:面庞,耳大,身胖,线条圆滑,肌肉丰诣。男性显示胡须,不绘男性生殖器,表现出唐代之道德观念和绘画艺术准则。

∃内经%以诗的语言及手法来描述中医的基本理论,句型工整而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内经%∀比类取象#方法与∃诗经%的表现手法∀比兴#十分相似。直接运用比喻手法,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其∀语言具有文学艺术性,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常用取类比象以喻医理,用四字句的艺术语言来概括。#

甘肃敦煌石窟收藏的唐代卷子医学著作中发现∀卷末有定风波三首,咏伤寒#,把医学内容用歌曲来传唱,这三首词分别吟咏∀阴毒伤寒#、∀夹食伤寒#和∀风湿伤寒#三种病证,涉及到其病机、症状、治疗、预后及注意事项。用石刻碑文记载中医理法方药者,更是不胜枚举。

6!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取类比象,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法。中医学把五脏同五行、五味、五色、五方、五窍的关系统一起来,目的在于概括脏象之间的普遍联系,便于对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作出合理的推断。这种整体观念的思维模式,体现了科学上的简单性原则。(上接第14页)

客观检测指标作为中医证的客观指标是缺乏高度特异性的,所谓的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中医证的本质,从而使中医的研究陷入困境。加之中医证的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又不那么明确,常用西医的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匡算或量化中医证的疗效标准,从而使中医证的疗效出现不实的数值。

3!中医学现代化研究的途径与思路

随着社会、科学的高速度发展,必须在遵循中医学本身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加强中医学现代化研究工作。而首先要走出单纯用西医模式的理论研究方法或标准来解释中医的误区。

加强中医文献理论的研究,应对经典著作的研究成果进行收集、分类和整理,利用其精髓理论去指导临床。继承和发掘中医学遗产,是关系到中医学发展与提高的关键所在。

加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研究,中医学的[8]

[7]

[3]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的语言总是涌动着一种诗化的艺术韵律,而诗化的语言所展现的是互为重叠的双重影象,既有表层的实体,又有深层的属性。中医学的内容展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上,其科学

性和艺术性的特点犹为突出,所以我们∀不仅要在不断继承和挖掘中对历史的科学财富回采,加以发扬光大,更重要的是现代中医学术应该在现代科学环

[9]

境中实践探索,而不是回到旧体系的城围之中#。

感谢江朝光教授、王士雯院士指导!

[1]![2]![3]!

[参考文献]

常存库,宋诚挚.中医学术本体研讨会综述[J].医学与哲学,2001,22(8):53󰀂54.

王红漫.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1998,19(5):246󰀂249.

张永洛,崔省珍.从∃内经%与∃诗经%思维方式的比较看中医的学科性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12󰀂13.

张建明.中医文化热之我思[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11):5󰀂6.

石峰.中国古代的音乐养生与音乐治疗󰀂谈音乐治疗的民族传统之一[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0,2(2):126󰀂128.

曹蓓,王许无.从∃内经%理论谈音乐疗法的优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4):9󰀂10.

孟庆云.中医治法治则的科学内涵及发展[J].中医杂志,1992,33(10):9.

任二北.敦煌曲校录[M].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64.

孟庆云.寻春须是先春早[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1󰀂2.

[4]![5]!

[6]![7]![8]![9]!

收稿日期:2001󰀂12󰀂28!修回日期:2002󰀂04󰀂08证与西医的病是两种不同医学体系的概念,一个证可见于多种疾病,而一种病同时亦可见到几种证,所以加强∀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研究,将对中医学现代化研究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合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但必须建立在有中医特色的研究思路、方法基础之上。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动物模型、实验方法与实验指标,才能促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现代研究体系的建立。科研人员特别是高级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丰富经验,杜绝以往的3个月一期的∀西学中#,及对中医一知半解就匆匆去研究中医等问题的发生,避免旧辙重演,再走弯路。

收稿日期:2001󰀂10󰀂18!修回日期:2002󰀂04󰀂20

作者简介:董协栋(1952󰀂),男,陕西省耀县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泌尿生殖医学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