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防火管理专业学生文理科兼有,电工技术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面广、课时数少,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学生觉得消防主要是表面见到的消火栓、喷淋、探测器等设备,而电工技术是专业的边缘学科可学可不学,学生对实际了解少造成这种误区,其实系统中完成不同功能的设备是靠电气线路连接起来联动工作的。经过两年在校学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开始接触制图、通风、水管线、探测设备等安装工作,初期接触电知识较少。只能做到直接从成套定制的消防水泵、排烟机控制柜接出三相电源线给泵类电动机供电,不探究控制柜中配置的电器设备、不了解控制原理,对学过的交流接触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等没有印象,遇到问题就找厂家解决。随着前期安装工程的结束,进入到工程的调试和后期维护阶段,就需要全面掌握消防系统的用电设备、控制原理、供电系统等技术,涉及到消防电气设备的联动、调试、维护,很多现场用电设备的运行情况经过电信号反馈给消防控制中心(器),尤其是查找线路故障时用到的电工知识越来越多,由于前期不重视电工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到这个阶段往往力不从心。
二、《电工技术》课程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家对城市消防设施的投入逐年加大,人们对消防安全保障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消防工程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消防工程技术人员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学生的非常乐观。由于消防工程、防火管理工作领域小,公司规模小,随着时间推移,地区行业就会趋于饱和,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有很高的要求,不会出现你是学这个专业的公司就欢迎的局面,到时《电工技术》课程会对学生的职业长久发展开辟道路。
1、对职业纵向发展的影响
随着从业时间的增加,工作岗位从技术人员到项目经理,再到部长,知识全面性可以带来个人职位的提升。火灾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紧急广播系统、应急疏散照明系统、手动按钮报警显示系统、防火卷帘控制系统等消防用电系统,每个系统各自的供电和通信线路、系统之间的联动都是复杂的过程,前期施工时,线缆的选择、布置、连接,工程后期进入调试和维护阶段,各种用电设备之间的信号反馈、联动控制,最能体现项目负责人电知识的综合水平。因此,能够熟练掌握消防报警、线路安装及系统联动且具有电工上岗证,会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在这个行业永远作为一个操作工,此时强硬的电工理论功底有了用武之地,使个人在消防工程领域脱颖而出,增大自己的提升空间。
2、对职业横向拓展的影响
防火管理是一个小专业,专业对口就业面窄,经过膨胀发展期后会进入平缓期,广泛应用的电工技术是扩大职业面的一个支撑点。电工技术是电气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学科,又可成为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生长点[2],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电能、离不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设备智能、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水平的电工技术的工作人员来运行、维护和检修这些设备,尤其是高级技术的电工人才。掌握电工知识,可以使学生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要,提高就业竞争力,获取更宽的职业发展道路。从业不仅在消防工程与运行管理领域,还可以到弱电工程、低压配电、电气设备运行维护、电器设备销售等相关领域。学生可以在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如鱼得水,不再受小专业的束缚。
三、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突出学以致用的理念
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充分将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知道学了什么和自己能做什么,在教学效果上反映出学生对学习成果的期望,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工程应用需要划分知识模块
。
2、合理安排实训,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通过多年的教学发现,高职学生特别喜欢实际动手操作,对枯燥的理论知识非常抗拒,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行为先导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实例分析等环节,结合教学仿真操作软件,知识深入浅出。在实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电工技术课程直接在实训室完成,真正做到行为先导教学。
3、授之与渔,在职业道路上有续航能力
《电工技术》课堂上对学生既要“授之与鱼”又要“授之与渔”。高职学生的再学习能力不高,对知识通常愿意直接吞下肚,没有咀嚼品味的过程,久而久之接受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对职业发展不利。课程内容既要满足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需要,也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对不断出现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增强续航能力。
4、重视顶岗实习,与企业密切配合
一、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亟待开展
。对所学专业满意程度越低,新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笔者以河南理工大学消防工程专业为例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被试对象就自己所录取的专业满意度分高、一般、低等3种不同满意程度评定。并将它与该校的“王牌”专业安全工程专业比较。调查结果显示:其满意度要低于安全工程,专业满意度不同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
1.专业满意度低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
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其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不被考生了解,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导致学习兴趣不浓厚。
2.专业满意度低导致专业教学探索开展压力大
高校新开设专业的专业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算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探索性的教学过程,需要首届新生共同配合。新开设专业,学生往往难以配合,缺乏信心与耐心等不良情绪,导致的学习压力增大。 3.就业形势的严峻导致新设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目前,高校的许多新专业的开设,是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并不是所有新设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好工作。新设专业学生有时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应认识到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谁认清了形势、方向明确、有所准备,谁就会有所发展。
二、全方位构建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从人员构成和工作方法两方面入手,本文将以消防工程专业为例着重分析一下。
1.重视传统心理教育团队的作用
心理专业教师是学校里唯一具备专业心理学知识的教师群体。心理专业教师要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有针对性地做好新设专业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生工作干部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在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重要。增强学生对新专业的认同感和自我成才的自信心。
2.形成全员参与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学生对班主任或辅导员诉说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学习中消极的情绪时,班主任就担当起了心理治疗师的角色。进而进行初步的疏导或者及时到专业心理健康教师处寻求帮助,能有效避免诱发更多的心理问题。
3.探索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1)增强专业认同。全面透彻的了解社会对新专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水平,建立合理的专业教育结构体系。
(2)聘请专业指导教师。聘请专业老师给学生讲专业导论课并进行全程专业指导。使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以及培养目标,分析、预测新设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新专业,树立学生的专业信心。
(3)在班上设立心理委员。由于同学之间关系近,交往密切,可以及时发现同学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汇报给老师并进行解决。
(4)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想转专业或退学的学生,要侧重引导他们如何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加强对他们专业兴趣的培养以及多途径实现专业拓展。对经济上有困难或生活方面不适应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
(5)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广泛参与校园科技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河南理工大学消防工程专业指导学生成立“安全协会”,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去选择活动课题。同时,进入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学习,培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
三、开展高校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心理问题的性质和程度看,新增专业因为师资未能完全配备到位,有些课程及课时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学生对新增专业与相关专业之间的界限认识不清,对新专业的学习内容无法把握,学习动力和信心不足。为了更好的引导新设专业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学习生活,对于其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几点:(1)客观看待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2)增进新设专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健康;(3)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工作。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是关系高等职业院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人才质量又是企业选择学生的关键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将是市场紧缺型的,且需求量在逐年呈上升趋势。随着自动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迅猛增长,智慧城市的兴起,以及智能社区的发展,使得建筑智能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进而促使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对此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据中国发展网获知建筑电气工程技术,建筑设备与工程等专业是2001年至2016年建筑企业在整个土建大类中需求量较大的,且在不断大幅上升。建电气工程技术专业在企业紧缺热门专业的排行里一直处于前列,且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稳定且不断上升。在调研中得出,企业对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与学校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需求是有机统一的,要求掌握建筑电气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应的实践操作技能,具有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及维护。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专业理论性知识讲授比重多大,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讲授未能达到紧密结合。
(二)由于本专业实践操作性强,但很多院校的实训室条件又很差,其中包括设备工位不足,设备落后等,且达不到建筑行业对该专业的要求。
(三)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未能充分体现行业属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一)建筑电气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1.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修改如下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具备电工电子技术、建筑电气控制技术和理论、建筑配电与照明技术等一定范围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向建筑电气设备行业,从事建筑电气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修工作;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有较强岗位能力,适应现代化建筑小区电气系统安装、检修、运行维护、智能化管理等领域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岗位适应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建筑工程公司、建筑消防工程公司、建筑安装公司、建筑设计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事业部门,从事电气工程一线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监理员等岗位群。
(二)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思路
通过教师进现场学习,教师进课堂互听,教师进企业锻炼等多种手段,扩展思路,积极思索,研究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的创新型课程发展道路。在与企业的深入学习锻炼中,针对建筑电气专业的职业岗位,并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提炼岗位的任务及要求,分析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确定出一套创新型教学思路。即:“专业基础功专业核心功职业综合功创新创业功”。再在职业素质培养要求的基础上,提炼出公共基础课与素质能力拓展课。课程目标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发展规律,以现场的真实工作任务要求,实际工作情景和工作过程来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将内容分成若干个教学项目来教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每个教学项目的可实施性、可操作性以及岗位能力的循序渐进,争取做到与工作过程相吻合,零距离接轨,切实达到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建议
高等职业教学意在培养出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技术技能需求,若在教学模式中构建出以政府、企业、学校与行业四位共同培养这种架构,即: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共同育人,利用学校校内实训基地为企业提供办公及教学用地,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施工图纸、设备安装等文件,行业为学校提供行业标准,以达到资源共享,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三方育人的优势表现在:1.学校向企业输送廉价劳动力,定期或不定期有秩序输送学生去企业学习,实实在在参与到真实的设备安装、维护、调试的工作过程中,使得学生自身的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同时使得企业生产成本降低。2.学生在定期或不定期进入现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随时得到解决,同学也可将在学习课堂上遇到的操作问题带在实际工作中去不断体会最终得到解决,这样其教学效果就会更好。3.专业相关教师在寒暑假可在企业进行连续时间的锻炼,从而使得教师得到了很好的锻炼。4.在与企业的合作过程中,学生的顶岗实习也就融入到工作过程中。。
关键词:职业教育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 人才需求
1 概述
随着全国“十二五”规划方案的出台,尤其是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方案的出台,给建筑业的发展提供方向。为了能够紧紧跟住社会发展趋势,能够更好为地方经济服务,使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缩小与用人单位需求的距离,从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对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方面人才需求进行调查。
2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传统上习惯称之为“暖通专业”,通常包括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这三个方面,暖通工程是建筑工程的配套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被建设部列为建筑行业紧缺专业之一,其就业前景非常广阔,尤其随着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中国建筑使用能耗已约占全社会能耗的28%,建筑节能越来越受到国家各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实施建筑节能65%的标准,暖通空调系统作为办公楼、住宅的耗能大户,对整个建筑物的能耗有着直接的影响。。
据暖通招聘网调查研究显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是未来需求旺盛的专业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市场需求排在前二十位的热门职业,空调制冷人员排在第12位。
从全国来看,国家出台一些政策,例如加快小城镇建设、建筑节能建设、大力发展城市集中供热行业、扩展海外市场等等,使该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
3 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方面人才需求状况调查分析
从人才结构上来看,一般分为学术型、工程型(应用研究、技术理论研究型)、技术型(实用型、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四种类型。本次人才需求状况调查表明,工程型人才占50.3%,技术型人才占32.8%,学术型人才仅占5.6%。因此可以认为,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数量将增加,人才需求结构比例将呈现橄榄型。生产一线急需补充大批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做为高等职业教育,它是以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恰好满足这方面人才的需求。
随着建筑、食品、医药、纺织、制造业、商业等相关行业技术的发展,这些行业都需要暖通空调方面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维护的高级技术人员,所以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尤其是国家把房产行业列入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后,相关的专业地位自然也就提升了。随着国家建筑业的“十二五”规划出台,社会对节能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建筑方面的节能。因此,这些都迫切需要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有关暖通专业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由暖通专业所在行业黑龙江省的发展及现状来看,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设备安装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建筑设备安装企业普遍实行了项目负责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企事业单位对暖通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具体体现:
①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好,建筑安装企业对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毕业生的需求趋旺。
②目前我省建筑市场急需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化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队伍。
③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在2001年至2010年招聘职位前十位之中。
④高职成为建筑业招聘毕业生的基本学历要求。
4 暖通专业所在行业黑龙江省的发展及现状
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与经济发展水平为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由于我省处于寒冷地区,集中供热周期长、范围广、规模大、普及率高且增速较快,亟需大批从事供热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运行、调试与维护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项目的实施、环境保护要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都需要供热通风与空调设备予以满足。
黑龙江暖通产业发展方向:
①户式中央空调将会成为我国21世纪空调产品发展方向之一。全省人民创造健康而舒适的人居环境必定是全面小康的目标之一。因此,户式中央空调将会成为创造健康而舒适的建筑环境不可缺少的技术,也就是要以最小的能耗创造健康、舒适、环保型的建筑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应开发制冷量在7~80kW范围的户式中央空调,为单元面积在80~600m2的住宅、小型办公楼、复式公寓等提供室内环境控制技术与设备。
②加速我省热泵空调产业化发展。黑龙江具有实现热泵空调产业化的基础,同时,热泵空调是解决采暖、空调的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我省应进一步提高热泵技术的创新能力,加速我省热泵的产业化发展,形成热泵产业的新增长点。
③发展蓄能系统势在必行。随着城市迈向现代化,城市用电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其中用在建筑物空调系统的电力负荷比例日益增加。由于空调系统用电负荷一般均在白天为用电高峰阶段,在电力谷荷段用电甚少,因此空调系统用电量极大地加剧电网的峰谷负荷差。而中央空调中,制冷系统的用电量通常占整个空调系统用电量的40~50%,如果能把制冷系统的部分甚至全部用电量转移至夜间电力低谷时段,则对平衡负荷,提高电网负荷利用效率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蓄能空调。
④积极开发能够防治生物污染的空调产品。空调产品的任务不仅仅要使建筑物内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流速等维持在人们感到热舒适的范围内,还要通过适当的技术处理措施保证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因此,要开发健康空调,或开发空气净化设备。
5 就业行业与岗位分析
暖通专业主要培养从事建筑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等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设计的技术能型人才。暖通专业的毕业生具有暖通、空调、通风、建筑给排水等公共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能力。
目前,暖通专业主要的就业方向为:
①施工组织管理: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包括建筑消防工程公司)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及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②造价预算: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工程预决算和安装工程招投标。
工程监理:质量检查部门(质量监督局、检测站)的设备安装质检工作,安装工程监理公司监理工作。
③运行管理:a供热企业运行管理;b高级商厦、宾馆饭店、办公大楼、医院治疗室等民用建筑;c物业管理公司的建筑设备进行运行管理。
④设计:建筑设计单位、制冷空调设备工程公司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的设备设计等。
6 调研分析与思考
;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执业资格或职称,现在企业非常青睐持有一定职业资格证书的熟练技术人员;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因此,随着产业的调整以及行业的发展,急需加强暖通专业的建设和改革。为此加大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暖通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领域工作的专业技能,能在建筑安装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程监理、工程设计,暖通空调设备的生产与营销及物业管理等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倪琨,王全福.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
[2]王全福.供热通风与空调技术专业特色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6).
[3]徐娓.浅谈空调技术的新进展[J].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02).
基金项目:
关键词:安全工程;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策建议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安全工程也是随着经济发展成长起来的培养专门安全人才的学科专业。近几年来,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从1999年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不足30所院校迅速发展到2016年的160多所院校。然而,该专业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安全工程人才在就业中存在适应力不强、成长较慢、专业知识单一等现象。这些问题直接反映了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也凸显了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式方法转变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但对已就业学生的回访发现安全专业毕业生存在薪酬增长较慢、跳槽比例较高、从事非本专业人数较多等问题。由于发现了安全工程专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针对安全人才培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实际问题,在2015年度黑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共赢的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GJD1215063)的支持下,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学院研究团队针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调查问卷构成及调研对象
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分析,于2016年10月到11月期间,向来自安徽理工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及河南理工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生共计40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对本校安全工程本科层次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研分析。(一)调研对象的构成为了对安全工程专业有更全面的认识,对本校2014版安全人才培养方案有多角度的分析,调研对象主要由四所本科院校的安全专业毕业生组成。学历层次为本科及研究生,工作年限为6~13年,平均10年左右,工作性质主要为厂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包括煤矿、港口、建筑、化工、石油等行业)、安监局\煤监局的公务员,安全评价人员,科研单位等,大部分为本单位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及技术人员。。表1为本次调研对象的群体基本概况。本次调研并未像通常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评价采用专家汇集一堂,运用头脑风暴法对其进行分析评价,原因如下。1.通常聘请专家集中分析,聘请专家数量有限,涉及行业也较为有限,很难对安全工程所面对的行业做出深入全面的分析。2.在集中分析过程中,专家囿于时间限制很难对培养方案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往往更集中于其中几个部分。3.所聘请的专家往往更集中于高校,对安全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握更准确,但对于企业的实际需求可能缺乏更深入的了解。4.所选取调研的对象均是1999年设立安全工程专业后入学成长起来的,对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更熟悉,提出的建议更具有建设性和针对性。(二)调查问卷的构成调查问卷的主要部分为整体素质、知识结构、岗位胜任能力和创新能力。整体素质是指本科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于其他教育层次学生的总体表现,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素养等综合素质的反映;知识结构培养主要是学生的自然和社会科学知识培养,更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养成,主要体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理论宽广性;岗位胜任能力主要是指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重点是安全工程人才的管理组织能力、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养成,以满足在不同岗位的工作需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独特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在工作中对新问题的解决能力。调查问卷由4个一级指标和6个二级指标构成,满分为100分。由各调研对象独立完成,通过邮件或其他方式送达研究团队。
二、调查问卷反馈结果
在规定时间内,共发放调查问卷40份,回收有效问卷38份,表2为此次调查问卷的评分反馈汇总表。在38份的调查问卷中,毕业于本校的问卷共14份,校外毕业的问卷共24份。从调研对象的评分结果来看,2014版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受到了调研对象的好评,平均得分为82.26分,评价得分较低的是技术能力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校内和校外分组中,对该版培养方案的评价等级有较大差距。毕业于本校的几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70.71分,仅达到中等程度;而毕业于外校的几位调查对象所给评价分数达到89.85分,基本达到优秀程度。之所以出现如此差距可能是因为毕业于本校的学生对之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印象较深,影响了本次打分;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课程涉及面还较窄,开设实验的课程也不多,还不能满足现场的需求。此外,在创新素质和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措施还不足,方案的可操作性还不够强。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的反馈结果,发现目前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专业整体方向不明,课程繁杂而不系统目前国内安全工程培养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强化行业特色的培养模式和以首都经贸大学为代表的通用型安全科技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有工业安全和矿山安全两个方向,但矿山安全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与工业安全方向基本相同,而专业课有较大差别,导致这两个方向在专业课学习时学生学习吃力,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一些基本知识如采矿、化工、建筑、机械知识储备不足,学习专业课程时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二)安全工程课程建设落后,安全理论有待完善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目前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远低于现场企业的需求,导致培养的人才达不到市场需求。部分课程重复内容较多,缺乏系统规划,如安全学原理与安全管理学,安全心理学与安全人机工程均有部分内容重复,且基本概念不一致。而对一些现场急需的课程如安全标准化、ISO管理体系、安全文化、应急医学、安全法规、风险识别及控制等没有在我校安全人才培养方案中涉及,课程开发和建设缺少前瞻性和创新性。(三)知识体系碎片化在当前国家强调重基础、淡专业、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下,[1]由于安全科学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几乎需要所有的相关知识基础,而教学课时有限,导致专业课程设置受限,学生学习的知识碎片化、零散化,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四)教学实践环节效果欠佳由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进行实践学习的场所本身的固有危险性比较大,企业安全责任较大,学生无法深入实习,且实习场所多样性不足,导致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动手能力弱,上手较慢,现场普遍反映不佳。(五)企业对安全人才需求差异化较大在此次问卷调查中,还发现各行业对安全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从事安全监督检查的调查对象要求增加和开发相关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加文字处理、汇报总结方面的选学课程;从事现场管理的调查对象要求加强对人才的讲演、语言组织方面的培养,这是安全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之一,还要求对安全法规与标准、安全心理、安全文化建设、应急救援和应急医学比较熟悉;从事安全评价人员的调查对象则建议加强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工艺、自控、消防、机械、化工等相关知识均要有所了解。由此可见,目前单一的工程技术型安全人才无法达到各行业的差异化需求。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理论研究,夯实专业基础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基础理论薄弱,大多数学校以安全系统工程、安全心理学、安全人机工程三大课程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则立足于本校传统行业开设,缺乏广泛认可的专业基础课。类似流体力学、防火防爆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则是基于原行业安全特色的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而类似安全法规与标准化、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学、风险管理等现场急需的理论基础课则相对缺乏。可喜的是,目前以中南大学吴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近些年安全文化学、物质致灾化学、安全人性学、安全伦理和安全职业道德等学科体系先后建立。这些理论的逐步建立为安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逐渐成为安全工程的高等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团队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推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逐渐推动这些基础理论的课程标准化建设,夯实安全工程的专业课程建设。(二)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各个行业对安全专业人才的要求不尽相同,如想各个方面均有涉及,则学生负担太重,也不现实。目前对于安全工程高等教育的改革,有部分企业认为应仍然按照传统的行业安全模式培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不可取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采取传统的行业安全培养模式,毕业生进入角色较快,但学生就业受很大约束,选择面狭小,受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不利于学生的多向全面发展。因此,在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新的安全工程人才类型应划分为工程技术型、安全管理型、安全经济型、安全服务型等,[9]在此基础上凸显行业特色。目前沈阳航天航空大学安全工程、安全防范、以安全为背景的保险专业等本科专业,首都经贸大学开设的安全科学与工程、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安全管理工程、公共卫生等硕士专业是这一类型的代表。因此,未来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应根据技术、管理、经济、社会服务等类型分别探索其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环节的模式,培养更具特色的新型安全人才。(三)提高师资水平,优化课程设置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往往缺乏现场工作经验。虽然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仍有机会接触现场,但毕竟和现场工作所获有所差别。。对于课程的设置,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一步进行创新。如吴超教授先后开设的《安全科学方法学》《安全比较学》《安全统计学》,中原工学院王新泉教授等开设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教程》,华北科技学院颜烨教授开设的《安全社会学》等专业课程,是对安全工程课程设置的极大丰富。此外,还应系统优化和深化已有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安全评价类课程应增加软件包的学习和实际操作,增加通风、火灾、爆炸等专业模拟软件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卓越工程师的要求进行改革,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四)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基地建设难度较大,真正能够让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少。解决的方法有在社会公共层面对愿意接受实习训练的单位给予特殊的经济政策,为实践单位带来看得见的效益,使企业能够愿意、乐意接受实习生;校企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除了企业为校方提供实习机会外,校方也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技术咨询等帮助,实现校企共赢的格局。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应多样化,尽量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有条件有能力的院校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在高度发达的计算机技术,利用流行的VR技术开发仿真系统,满足教学需求。(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在面对新问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情况下,安全工程人才的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安全工程专业也设置了相应的创新创业训练,主要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参加省级创业创新大赛等方式开展,开展方式较为单一。而实际在整个教学周期内,创新教育无处不在,例如在交互式和案例教学的课堂中,师生的交流互动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放专业实验室进行创新实验,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申请专利等。2015年9月,由中国职业健康协会、全国高校安全工程专业学术委员会主办,华北科技学院承办的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的成功举行,也为全国安全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全国性的创新实践平台。。。在此情况下,在学分制下制定的培养方案能否完全执行,执行是否到位就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2014版安全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达62门,如果全部开设难度很大,教师数量有限,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一名教师一般只能主讲2~3门课程,很少具备开设新课的能力。因此,在无法增加教师数量的前提下,应逐步推进青年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拓展知识结构,培育新课程,使教师具备一专多能以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此外,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习、实践、创新等各环节,应提前筹划,安排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切实执行。
五、结束语
安全科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专门的安全人才应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安全工程高等教育还存在着粗放、简单、传统、条块化的教育模式,本文在针对黑龙江科技大学安全工程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理论研究、细分安全工程人才类型、优化课程设置、增加实践基地的多样化和虚拟化措施,以及创新能力的具体化等具体对策建议,期望能够对安全工程专业拓宽办学思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蒋永清,李彪,于晓洋.安全工程本科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1(01).
[2]王秉,吴超,杨冕等.安全文化学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8).
[3]石扬,吴超,陈沅江.物质致灾化学的学科构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09).
[4]许洁,吴超.安全人性学的学科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8).
[5]石东平,吴超.安全物质学的学科体系与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7).
[6]许铭,吴宗之,罗云等.论安全科学的研究对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12).
[7]许铭,吴宗之,罗云.安全生产领域安全技术公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01).
[8]刘星,唐征友.安全生产责任的制度整合与伦理道德建设[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8).
[9]王凯,李珊,潘侠等.我国安全工程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技技术,2012(05).
[10]王为.煤炭行业校企虚拟创新机制构建及效果评价[J].产业科技与论坛,2011(10).
[11]首届全国高等学校安全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大学生实践与创新作品大赛预赛在华北科技学院举行[EB/OL].(2015-09-30).
关键词:大赛;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就业技能;实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2-03
一、大赛背景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引发了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与物质、能源成为人类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把信息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必须要树立起搞好信息化建设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而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是关键。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是一项面向全国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竞赛活动。大赛自2000年5月启动以来,一直以“倡导信息技术人才培养,促进学生就业技能提升”为宗旨,以“实用、高效、创新、创业”为理念,在“公开、公平、公正”的举办原则下,引导学校开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就业技能的提高,满足企业选择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参赛师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大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机会,为指导教师提供了互相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的舞台,为参赛学校提供了展示教学特点和教学成果的平台,为用人企业提供了发现优秀信息技术人才的捷径。
二、大赛基本情况
第九届大赛从4月正式通知到12月的颁奖典礼,历时9个月。共设智能水中机器人技术应用与设计、洗衣机创意设计、机械创意设计与制造综合技能、旅游信息化创新应用、单片机系统设计、家居产品创意设计、Sysmac自动化控制应用设计、电子商务运营、服装创意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智慧城市创新经营模式、平面设计等11个比赛科目,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13所院校积极组织参赛,参赛团队数为7524个,参赛规模比去年增长了37.62%。经过专家委员会的初赛评选,共选出868个代表队进入现场决赛,进入决赛的比例是11.53%。
本届大赛参赛规模和质量再创新高。很多参赛学校连续多年参加这项比赛,今年报名参赛团队数最多的学校依然是德州学院,该校从去年的87个大幅增长到今年的222个。此外,青岛滨海学院、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武汉科技大学、滨州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等6所学校报名参赛的团队数也都超过了100个,表现出了对大赛的高度重视和极大热情。平均每个学校的参赛团队数超过了10个。另外,本届大赛还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等众多知名院校的师生参与,参赛作品质量有明显提升。学校以大赛促教改,将比赛科目与学校教学计划结合,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很多学校制定政策,将比赛成绩与学生的专业实习成绩挂钩,与教师的表彰奖励结合。
由于对比赛环境和设备的特殊需求,有2个比赛科目提前安排了比赛时间和地点:5月在潮州举办了水中机器人科目的现场决赛,11月在上海举办了智慧城市科目的现场决赛。其余9个科目于12月6日、7日两天,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集中举行了现场决赛。经过专家严谨科学的评审,最终共产生了9个特等奖、270个一等奖和589个二等奖。除了奖金和奖品的鼓励,更值得一提的是参赛者还有机会被企业直接录用,有的作品将会被企业直接采用转化生产。
三、大赛命题和比赛方式
为了更好地体现大赛宗旨,本届大赛各科目的命题紧随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或直接来自于企业的需求,或采用企业中主流的技术和产品。。
比赛采用作品提交的方式。大部分科目要求以2-3人组成团队进行参赛。其中电子商务、智慧城市等科目还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来自不同的专业,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也能更好地实现成员间的优势互补,确保比赛效果。
四、大赛调整变化
大赛已连续举办九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规模不断扩大,得到了多方大力的支持和院校热情的参与。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对大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本届大赛也根据实际需求做了一系列调整变化。
1.重组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于比赛来说至关重要,高水平的专家委员会确保了命题的高质量、评审的公平公正。所以本届大赛我们重新组建了专家队伍,分科目邀请了国内知名院校的专业领军人物和优秀企业代表参与比赛流程设计、命题与评审,促使大赛整体水平的提升。
2.探索最佳评审方式。为了体现大赛的公开、公平、公正,在评审标准的制定上,强调与实际应用接轨。电子商务运营、单片机系统设计等科目在初赛和决赛环节设置了上机实操环节,旨在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平面设计科目在初审阶段增加了学生参与环节,多层次、多角度的评审缩减了主观裁量的差异。家居、机械、洗衣机等科目增设了网络投票模块,调动了更多参与者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大赛的影响力。这些调整,都是为了突出大赛评审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从而确保了大赛的公开、公正。
3.精心设计现场决赛环节。9个科目的决赛在同一时间举办,参与人数众多,不少院校还同时有多个科目的学生入围决赛。比赛场地集中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机实操和现场答辩安排在机房和教室,场地赛安排在体育馆。平面设计科目增设了作品展览环节,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其他优秀参赛团队的作品;机械设计科目,要求学生先进行三维扫描,然后进行3D打印;服装设计科目,安排了企业现场演示模板缝制设备;家居设计科目,为部分参赛作品提供了3D模型打印;自动化应用科目用机械臂打了一场足球攻防大赛;单片机的飞行器科目,展示了一场穿越障碍的飞行表演;水中机器人科目也特意在场地赛现场进行了精彩的展示。这些比赛内容及流程的安排,让学生既了解到了众多新技术的实际应用,也近距离地接触了当今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开阔了眼界,开通了思路。
4.提高一等奖的获奖比例。随着比赛规模的扩大,在比赛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品,为了鼓励更多的参赛师生,给予他们应有的肯定,本届大赛大幅提高了一等奖的获奖比例。去年在进入决赛的团队中,获一等奖和二等奖的比例是1∶9,今年则为3∶7。
五、组织工作
为了办好这届大赛,大赛组委会前期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做了大量的工作。
1.集中和分科目多次召开专家会议,对大赛的科目设置、考试形式、评审标准及评审流程等进行细致的讨论。
。。
3.在北京、天津、南京、济南等八个城市召开了赛区筹备会。向当地学校组织者讲解大赛的目的和实施流程。
4.举办九期暑期师资培训班,共培训指导教师400余人。讲解出题思路和大赛的目的,指导教师开展赛前培训。
5.召集内部工作会议21次。研究讨论大赛组织细节,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等。
6.对历届大赛所涉及的各项工作文档进行全面梳理,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以及标准化的工作文档等,以便未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
六、大赛成果
连续举办九届的大赛,目前已经成为在信息技术领域规模最大的一项赛事,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形成了品牌,提升了主办单位的美誉度,为信息化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在去年大赛结束后,大赛组委会对部分获奖作品和获奖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下面选取了部分典型案例。
湖南理工学院美术学院:派队参加了服装科目的比赛。大赛组织严密,责任管理精细,理念先进,强调服装设计领域中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另外形式上具备考赛结合、教育与就业结合的特色,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对日常学习也有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川现代职业学院:该校持续三年参赛,为了进一步营造全院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的专业竞赛氛围,学院分别给予指导教师7000元、一等奖获奖学生5000元和三等奖获奖学生2000元的奖励。去年获奖的6名学生全部获得校企合作单位成都瑞迪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顶岗实习的机会,其中刘成文为外贸工程师助理、其他五名学生岗位为工艺工程师助理,而且企业承诺对这些学生均可享受本科生的待遇并进一步培养。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该校参赛作品“无机膨化纤维防火保温泥合成机 ”在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机械装备设计制造科目中最终获得全国二等奖的好成绩。无机膨化纤维防火保温复合泥是国家A1级防火保温新型生态环保材料,是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目前在我国乃至全球推广的新型建筑材料。无机膨化纤维防火保温泥合成机是无机膨化纤维防火保温复合泥干料的专用生产设备,是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和濮阳市正利合机械设备厂联合研发、生产的专用生产线系统设备。目前该获奖作品已在吉林白山建筑材料有限公司、长春长城消防工程有限公司投产运行,并销往国外。通过本次大赛的参与,强化了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学生未出校门便有机会参与企业的研发生产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加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大赛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为适应企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
青岛大学:比赛给该校学生程敏的学习和工作带来极大的收益,第一次接触世界顶级的运动控制器,第一次编写运动控制功能块,很多第一次让她受益匪浅。通过对欧姆龙NJ运动控制器的学习,系统掌握了ST语言编程,对功能、功能块,尤其是运动控制有了深刻的理解。该生参加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工作面试时,凭借参加认证培训、OMRON杯大赛获得的知识及受到的工程训练,顺利通过严格考察,从众多的面试者中脱颖而出。现在其工作中使用的PLC语言就是这种工控界通用的ST语言,参加工作后对新型PLC的掌握上完全实现“无缝连接”,很快独立胜任工作,能够流畅地编写项目中的程序,基本没有碰到阻碍。大赛不仅提高了其自身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也培养了团队协作的精神。吃透原理,静心思考,细致观察,充分准备,让其克服了工作中许多难题,能够得心应手完成工程项目中复杂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东北大学:该校学生张凯通过比赛接触并学习到了OMRON公司先进的NJ系列PLC控制器,以及包括伺服电机和机械手控制方面的运动控制知识,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眼界。除此之外,比赛也使其与老师和队友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得到提高,在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升。
另外大赛也成为企业宣传形象、推广技术的平台,以及企业发现优秀人才的平台。
欧姆龙公司:去年在自动控制科目的比赛现场,既派来了技术事业部的人员到比赛现场保障比赛正常进行,还派来了人力资源部的人员,最终成功招聘大赛获奖学生。
南京奥派公司:作为电子商务科目的赞助商,承诺凡进入决赛的参赛学生,都可免笔试、专业面试,直接进入公司综合面试和实习环节。
微深科技:决赛现场发现部分参赛学生的技术能力已经具备了相当的优势,希望后续有机会录用优秀的参赛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