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健康教育概念范例

2024-05-13 来源:爱够旅游网

健康教育概念范文1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配合程度;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物质生活不断得到丰富, 人们的饮食方式逐渐向西方发达国家的高蛋白、高脂肪方向发展, 导致我国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目前, 糖尿病病因还不明确, 病程长, 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相关资料表明,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可增强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疾病的防御能力, 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提高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针对糖尿病健康教育小组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辖区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患者, 并根据给予患者健康教育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6、14例, 年龄61~90岁, 病程5~20年。对照组患者中男、女分别为25、15例, 年龄54~89岁, 病程3~1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所有患进行为期2个月的健康教育。

对照组患者给予集中群众教育的方式进行授课, 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2学时/周的知识讲座和宣教录像, 同时在休息时发放宣传资料。主要内容包括饮食、运动、血糖和尿糖的检测、药物的应用、自我心理调节以及糖尿病的基本教育等。要求患者熟记并掌握的内容主要为饮食、运动、用药和尿糖等。

观察组患者则在选用对照组患者授课方式的基础上再结合每例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施教, 其具体的方法包括:①对于初次发现并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要进行重点教育, 其内容主要有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危害和治疗的5大原则, 即饮食、运动、药物和心理疗法以及自我病情的检测, 自我保健和健康知识的教育。②对于已患糖尿病多年的患者侧重讲解糖尿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如何延缓并发症发生的时间。③对使用口服降糖药的糖尿病患者则应该侧重讲解患者使用药物开始起效的时间、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不良反应, 学会掌握自己服药的时间以及方式。④使用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 护理人员务必教会每例患者如何正确地进行胰岛素的注射方法[2]。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在健康教育前后的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健康教育后, 观察组依从38例, 依从率为95.0%;对照组依从29例, 依从率为72.5%, 两组依从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的血糖在各自健康教育后的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后,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以及糖化红蛋白分别为(6.13±2.11)mmol/L、(7.59±3.12)mmol/L和(7.59±3.12)%和(8.11±2.88)mmol/L、(10.00±3.69)mmol/L和(10.49±4.32)%, 观察组患者在经过健康教育后其血糖改善的程度显著较对照组患者好,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一种严重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要想有效而且全面的控制好糖尿病, 需要综合性治疗才可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而健康教育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临床上对糖尿病的诊疗有增效作用。近年来, 有相关研究人员发现, 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改善患者对糖尿病治疗的态度和服从治疗的行为,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3, 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老年患者在接受健康教育后, 患者在饮食、运动、心理、药物以及自我疗法的依从性有较显著的提升, 同时检测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也有显著的降低, 这证明了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依从性以及有效地控制血糖。

但是, 由于我国有很大一部分老年糖尿病患者受到医疗条件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 缺乏糖尿病的基本知识, 不愿意接受胰岛素治疗从而导致多次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因此, 应该重视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 实施比较系统、完善的健康教育。而集中教育式的授课方式可比较方便地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 但是缺少了患者与护士之间的交流, 不利于患者理解和记忆。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则是在集中教育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一对一的施教, 这种授课方式针对性强, 有助于患者理解并记忆授课的内容, 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庄妹. 糖尿病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35):560-561.

[2] 戴秀菊, 杨金娟, 方群, 等.健康教育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7(17): 58-59.

[3] 卢筱华, 陈利波. 136例基层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知识与行为调查及对策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3, 27(2):38-40.

健康教育概念范文2

关键词:健康教育护理;改善老年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评价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人口老龄化大国,肺结核病的病发几率也在逐年的增加。而肺结核病有着病程比较长以及传染性也比较强的特点,所以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长期的随访以及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需要老年患者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的服用肺结核相关药物,最终的结果与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分不开的[1]。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接受药物治疗的30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治疗组患者中有100例男患者,50例女患者;年龄在60.1~75.6岁,平均年龄为(67.2±2.6)岁;体重为51.3~78.5 kg,平均体重为(61.2±5.3)kg;病程为5.6个月~10.2年,平均病程为(6.8±3.1)年。对照组中有100例男患者,50例女患者;年龄在61.1~76.1岁,平均年龄为(68.2±2.5)岁;体重为51.9~78.6 kg,平均体重为(61.2±5.1)kg;病程为5.5个月~10.1年,平均病程为(6.5±3.1)年。;②肺结核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有关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150例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肺结核病的相关知识,告知有关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以及根据患者经济状况合理选药的相关治疗。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

1.2方法

1.2.1对照组 观察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病情变化,药物是否有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等症状;对老年患者的饮食与相关禁忌进行着重叮嘱,并且随时提醒老年患者来中心复诊的时间;保持空气的清新,阳光的充足。

1.2.2治疗组 5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健康护理教育的相关内容。治疗组的护理人员受过一定健康心理教育知识的培训,治疗组的家属也参与到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来,护理人员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设置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加强沟通的交流方式,务必让每一位老年患者都能明白按时按量吃药的重要性,对出现不良药物反应的情况时加强心理沟通治疗。对每一位患者都做到全方面的服务,对患者的家属也要进行一定基础知识的培训。

1.3评价疗效标准 对150例实验组患者以及150例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本医院的门诊之后的遵照医嘱行为,服药依从性的相关调查等方面进行重要的评价;另外,通过胸部X线的检查对老年肺结核患者的痊愈程度。

1.4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 16.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分析,计量资料与计数分别采用的是(x±s)、χ2的数据进行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后的治疗组服药依从性评分上明显的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从表1可以看出,150例治疗组的服药依从性远远高于150例对照组,其差异比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疾病,危害到人体的各个器官,其中是以肺部的感染最为常见。其最重要的传染源是排细菌者,人体在感染结核菌之后不会100%的发病,但是在人体的免疫力急剧下降以及变态反应加快时,很有可能病发肺结核,对肺结核实施早诊治早治疗的方式方法可以让患者得到痊愈,提高肺结核患者的生存质量。而由于老年肺结核患者而得临床表现以及X线的表现往往不是特别经典,所以误诊的概率也比较高,其抗肺结核的治疗效果也不如青年人的治疗效果好[2]。。由此可见,老年人的肺结核症状不明显,很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老年人常常并发一些慢性心肺疾病,与肺结核的临床症状特别相似,所以对于老年人的误诊率比较高。

;②采取一对一的针对性方式,让护理人员在患者拿药之前进行通俗易懂的语言交流,让患者能够明白此药物的重要性,明白抗肺结核的相关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处理好患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提高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③本文所研究的300例患者都进行针对性的随访计划,至少1次/月,让患者能够遵照医嘱,与此同时细心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在目前来看,治疗肺结核病的主要手段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其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尽早治疗尽早发现,不管是何种治疗方式,都与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密切相关[4-5]。结核病本身具有治疗时间比较久以及相关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多的特点,而大多数的患者并没有如实遵照医嘱,没有按时按量的服药,所以导致了肺结核病的复发概率比较高以及治愈率比较低的情况出现。而健康教育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中研究的治疗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比较高。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护理能够有效的改善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位清.健康教育护理改善老年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2(18):178-179.

[2]徐九云,张玉芳,潘陈丽,等."三化一体"全程健康指导用于老年肺结核患者的效果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37(7):8631-8662.

[3]李康花.优质护理服务在中老年肺结核患者群体中的开展体会[J].延边医学,2014,12(31):1351-1372.

健康教育概念范文3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指出了护士在高校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1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1.1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1990年,Wll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川图。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学和健康教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来自两方面的激励和支持: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专业自身的发展。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

护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按教育场所可分为: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按目标人群可分为:儿童护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护理健康教育,妇女护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健康教育等;此外还有按教育目的或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

1.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校区医疗部门的护士为行为主体,以高校教职工及学生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特征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常处于紧张无序的脑力劳动状态,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教职工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广东省教育工会对我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书面报告。报告显示,有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1乃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而剩下约7l0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数据意味着高校教师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条件,一旦因为某些不良外因刺激,如:短期过度劳累,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或心理创伤,营养不合理或生活不安即可导致某种严重疾病发生。如果这样,不但妨碍了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妨碍了整个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护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障资源,最后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因此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护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3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特点,如心血管疾病从40岁开始明显增加,消化系统疾病从30岁开始就已经有明显增加,以及在高校中3040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等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

3.1心理指导:处于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极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

3.2饮食指导:合理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多吃富含钙、钾、纤维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少饮酒。

3.3作息指导:不宜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或短期过度劳累,保持每日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习惯,注意调整工作、锻炼、休息与睡眠的关系。

3.5行为指导: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促进健康的行为方法,这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

4.1程序(步骤)。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应正确应用护理程序。

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一个总体评估。

诊断:对病人及其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

计划:对将要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4.2方法(手段)。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咨询法、墙报法等等。其中护士在为教职工做护理操作时进行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要远远高于专门时间进行说教。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不适的需要。在与他们的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且得到安慰。因此,与教职工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并不排除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5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论的重要性

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要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两桶水或更多的水,不然就难以胜任或遭遇尴尬。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努力学习。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尚需各方各面的支持与通力合作。而护士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概念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萌芽其实在数千年前就有了,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却较晚,1984年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1986年班华教授首次提出“心育”的概念,而直到1993年,我国才有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组织,之后慢慢扩散至中小学。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1]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于过渡阶段,叛逆心理强烈,情绪管理能力较差,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是心理敏感易迷失的时期。从现实状况看,当今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因此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观念的灌输,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

二、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然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1994年国家正式提出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随着工作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显示出或正在形成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形式化现象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大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3]。然而仍有一些中小学未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仅将其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梁芹生指出,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不清的现象,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均衡。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干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当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4]。这种似有实无的形式化教育只是劳民伤财,起不到该起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同样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前提。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不拘泥于形式,如角色扮演心理剧,教育游戏等等。王曦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5]姚本先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而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明显的课程化倾向。梁芹生指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对于心理学概念的生搬硬套,强制要求背诵或者增设考试,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是重中之重[6]。。在英美等国,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要求研究生以上,并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在国内,这项要求是远远达不到的。丁园园在对中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在师资水平上,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7]。。。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片面化

由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很多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咨询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开展的,忽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体,归根结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魏成菊指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理解的偏狭是造成这一偏差的主因[8]。赵芸指出,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成工作的重点,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7]。

三、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中小学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经过考试鉴定,对升学考试也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就致使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不了解在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也就使得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梁芹生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4]。姚本先也认为,要扭转此局面,关键是转变教师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时加大评估检查的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俗化

为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灌输相关知识概念是必要的。但在教授这些心理学相关理论时,教师应该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使传授的知识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接受的水平,以免学生因为知识晦涩难懂而放弃。由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较晚,很多技术和理论借鉴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完善的欧美等国,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廖全明和刘宗法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和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等两种典型师资培养模式,但存在着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脱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等问题,他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法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9]。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全体化

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面对各种情境中的生活压力,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魏成菊指出,“预防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8]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都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中小学生全体,而不只是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四、总结及发展新思路

1.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余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扰[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实施中的形式化,课程设置的不健全,从业人员的不专业,以及大众对其服务对象的认识偏差等。。

2.发展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后,逐渐形成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11]。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12]。在越来越强调成长和发展性健康教育的今天,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用于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3).

[3]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4]梁芹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5).

[5]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6]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2011,(5).

[7]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8]魏成菊.心理健康教育管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9]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10]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健康教育概念范文5

1.1冠心病概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1.2急性心肌梗死的概念:因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

1.3病例1:患者于1.5小时前晨起跑步过程中突然出现胸痛,呈压迫样剧痛,以左胸部为著,伴周身冷汗及明显乏力,无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无头晕、昏厥及抽搐等,经休息无缓解。为求进一步系统诊治,疾呼120来诊。急诊科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收入我科。患者自发病以来,未进饮食未睡眠,未排大小便,精神紧张。既往有高血压病数年,最高达210/100mmHg,间断自服降压0号等药物治疗,未系统监测血压

1.4病例2:发作性胸闷、胸痛24年,再发并持续不缓解90分钟。病人于24年前因“突发胸闷、胸痛12小时”来本院就诊,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住院治疗40天,病情好转后出院,之后一直未规律服药,病情相对稳定,一般活动可良好耐受。近2年来出现活动或情绪激动时胸闷发作,程度不重,持续数分钟,经休息或含化“速效救心丸”可有效缓解,仍未在意及规律服药,90分钟前患者蹬车时胸痛再发,为胸骨后压榨样疼痛,伴胸闷、冷汗及周身乏力,无呼吸困难、放射痛、咳嗽、咳痰、咯血、头晕、晕厥及抽搐等伴随症状,自行含化“速效救心丸”十余粒无显效,因症状持续不缓解,疾呼120来院,急诊以“冠心病、急性心梗”收入我科,病人此次发病以来,未进饮食未睡眠,小便正常未解大便,精神紧张。患糖尿病史20余年,自服“二甲双胍”治疗,复查血糖水平偏高。

2认识健康教育

2.1健康教育的概念:是指在帮助对象人群或者个体,改善健康相关行为的系统的社会活动

2.2健康教育的核心:行为改变。

2.3健康教育的模式:

2.3.1知信行理论: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的简称。了解有关健康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才有可能主动地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改变危害健康的行为方式。(KABPModel—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

2.3.2健康信念模式:是最常用于各种健康相关行为改变的一种模式。人们通过自身的实践,或是他人的实践经验,或是接受他人的劝告,而激发内在的动机,是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并获得预期的结果。

3健康教育的意义

3.1健康教育是卫生工作的首要环节。

3.2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因素。

3.2.1提高病人的依从性

3.2.2心理治疗:心理社会因素已经成为许多疾病的首要发病因素,所以个性重塑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是个体在情绪和认识的调整过程,对病人的心理起着相当大的影响,甚至占主导地位。

3.2.3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治疗方法。

3.3健康教育是密切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的重要纽带。

健康教育概念范文6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消极情绪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1积极心理学定义及其应用

目前,在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已经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但在实践中仍有侧重,仍然倾向于预防及矫正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方向为培养人主观层面上的积极体验、个人层面上的积极特质以及群体层面上的积极组织等等,其意义在于通过强调人性的积极面重点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更为有效且顺畅的实现人际交往。

2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瓶颈

纵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呈现阶梯状发展态势,软件硬件均达到一定规模与水准。然而仍存在一定问题。

2.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偏移

。即,老师注重解决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心理弱点与缺陷成为了心理教育工作的核心。心理问题暴露出来的学生尤引重视,而对心理问题表征不显著的学生没有做好引导。是以“消极心理学”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推进。

2.2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上的疏漏

老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将注意力放在个别个体上,而不是广大学生群体。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老师及学生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摆脱消极、悲观、压抑的情绪上,反而没有试图去开发其自身所拥有的如乐观、宽容、自信等积极的品质。

2.3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被打折扣

尽管积极心理学已经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在老师及学生的认知中,积极心理学所代表的诸如乐观、宽容、自信等性格特征是被定义好的,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培养。其次,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尚没有融入教育模式中,教师仍然以普遍出现过的人格发展问题为主要讲论核心,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以至于变成了提出心理问题、阐述如何发生及解决、提出解决建议这样的“三段论”式的心理疏导,将“心理问题”看待成“心理不健康”。

2.4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作用缺失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问题为:对生活、学习的目标没有概念,对将来感到茫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负有一定程度上导正学生生活态度,给学生灌输向上与自信等能量的责任,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该方面的引导作用是缺失的。

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思考及建议

3.1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

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着眼于培养学生们健康健全的人格,其主要表征在于维护心理健康及健全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中所定义的心理健康并非是指没有心理疾病的健康,而是具有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及丰富的精神世界等。扭正原本只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呆板教育模式,端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有利于老师深入对学科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学习氛围。

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塑造学生的积极人格关键是培养学生们积极发掘自身的品质,诸如诚实、热情、自制、公平、笃信等等,积极寻找优势的意义在于让人对自己以及生活充满希望,有助于学生自尊与自信的建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鼓励学生的思维好奇心与创造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实现惠及其他课程的开展。

3.2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的化解并驾齐驱

我们必须肯定传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心理问题的重视是必须的,但其可与心理品质的培养并行,也必须拒绝消极性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可以是理论性质的设置,也可以是探讨及活动性质的设置,加入多元化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积极体验的活动,通过活动带动积极品质的塑造;进行辅导者与倾诉者互换方式,每个人都是心理疏导中的倾诉者,也是其他同学的辅导者,两者体验互换之下更容易切中问题要害,从而实现彼此开解,彼此鼓励,相互激励。同时加深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自我找寻矫正办法;此外老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程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部分,尤其以老师为源头要有对“积极心理学”充分而全面的认识,甚至于可以单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厚化心理素质,弱化心理问题。

3.3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

在信息纷乱的今天,大学生生活经验不足,对信息分辨力不够,也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丰富教育内容是不够的,还要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深化。

学校方面,切勿将心理健康教育圈定为心理健康课程,应当构建积极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将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各学科课堂中灌输进学生的认知中;在校园内可开设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栏,鼓励积极性的社团活动,从各方面丰富学生们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从而深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此外,社会各界、媒体、政府等都应当对大学生给予支持与鼓励,可以从基本小事做起,如招聘时杜绝歧视性条件、建立志愿者心理服务队、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等等。

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发掘潜能的创新型人才,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顺应社会要求的必然趋势。以学校、家庭、社会、个人四方面为关键点,系统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才能从“心理问题”的源头阻截其滋生,继而为社会输送优质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李金珍,王文忠.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