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题
2013、11、5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及其相互关系。
经过90多年的奋斗、创造、积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现实依据、基本路线、主要任务、总体布局和奋斗目标,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的创新之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对世界的历史性贡献。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独创性的思想理论观点,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N的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理论体系,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完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历史方位及面临的阶段性特征
历史方位,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位置。一个国家的进步,只有从历史发展的坐标上去认识,才能更加准确;一个社会的变革,只有从时代变化的对比中把握,才能更加清晰。辨明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对于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的基本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
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当代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快速推进,在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信息化已跨入中等水平的国家行列,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已初见成效;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时期,城镇化率逐步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己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市场体系初步形成;国际化发展日益深刻,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与世界融合更为紧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都将处于“五化”不断深入,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历史进程中。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努力突破封锁到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崭新的面貌登上并屹立于世界舞台,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中国与世界前所未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进入新世纪,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包括: 一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四是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五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六是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七是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八是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深刻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前进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3、谈谈你对在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理解。 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
实现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要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就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上,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4、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
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务、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并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了这一基本战略思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确定了基本战略思路。
经济发展道路是指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确立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一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这条道路从我国国情出发,既尊重工业化客观规律,又具有同信息化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等特征。
二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立足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遵循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度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其基本内涵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四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归结起来,就是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5、简要说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经济发展,
则不仅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而且包括经济结构优化、经济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内容。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范畴。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定的经济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必经阶段。但经济增长并不等于经济发展,只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才是真正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和最终目标。只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发展,才能为经济持续不断的增长创造重要条件、提供基本保障;只有达到经济社会方面的均衡、持续和协调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和要求,推动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6、如何认识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的主要成果,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高举人民民主旗帜,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就是不断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权益,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人民民主是最广泛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相统一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
人民民主是全面民主。
2.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
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性质和中国民主的性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 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一是健全民主制度。二是丰富民主形式。三是拓宽民主渠道。 四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五是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5.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6.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
7、为什么我国不能搞“三权分立”和“多党制”?
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世界上从来没有
抽象的、纯粹的民主,而只有具体的、历史的民主。一个国家采用的政治制度模式也是依据本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确立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必须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
“三权分立”主要是指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掌握,相互独立、互相制衡。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制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某一集团独揽权力,便于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内部实现“民主”,但并不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和制衡,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的工具。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的权利具有至上性、不可分割性;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利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此,在中国,既没有搞“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也没有搞“三权分立”的经济基础。 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和多党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角逐下逐渐形成的,反映了其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特别是垄断资本集团分割国家权力的需要。中国的政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同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状况相符合,也同中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民族众多等实际状况相适应,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以合作、协商为原则,确立政党关系及其运行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和对执政党的监督作用,是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创新发展。
8、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不太确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核心价值体系,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一切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生命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失去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需要贯穿在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依托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而得到不断弘扬。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把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第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
第三,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
第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坚决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坚决纠正以权谋私、造假欺诈、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歪风邪气,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9、如何理解党开展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内容及重要意义。
(来自百度) 党中央高度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为民务实清廉之风,是因为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大意义。 一是贯彻党的根本宗旨、坚守党的“生命线”的重大举措。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人民的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是衡量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强化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是升华鱼水之情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大决策。“深入群众于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92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走近群众、不断走进群众、不断深入群众,用真情实感温暖群众内心,巩固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全覆盖”工作,让党群关系在手拉手、面对面、心连心结对帮扶联系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密切。
三是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化为美好现实的重大工程。“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凝聚力量,攻坚克难,
团结一心,形成合力,加快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努力奋斗。
10、如何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12年答案)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加强社会建设,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1.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
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难以避免地会经常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在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
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矛盾是由历史、现实、政策和一些具体问题等诸多原因引起的,而且还表现在矛盾主体增多,矛盾关系更加复杂,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的难度明显增大等方面。 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但若处理不当,就有可能激化矛盾,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的趋势。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主动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二是注重维护群众权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护群众权益。三是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四是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2.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其中,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形式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转变,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向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转变等,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一是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不但原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生了变化,而且涌现出一些新的利益阶层,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 二是利益差距有所扩大。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
三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围绕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问题,冲突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经济利益冲突引发的矛盾,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新特点,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
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进一步追求,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健全利益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通过税收政策等调控措施,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 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它包括社会成员之间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正义是对社会终极价值的追求,是对社会成员的基本道德约束。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准确把握公平正义的内涵,必须用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眼光来分析。
4.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关系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是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5.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缩小民生差距、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而增进社会和谐,根治复杂的经济社会复合问题,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机制。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
三是建立基本公共服务监测评价体系
(13年答案) 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纵横交错的复杂系统。其中,利益矛盾是其他各类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是影响和制约其他各类矛盾发展的主导性矛盾。当前利益关系出现的新特点,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对自身利益的进一步追求,也使得协调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增大,因此,需要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一是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二是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健全利益约束机制,通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通过税收政策等调控措施,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健全利益补偿机制,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三是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接,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对立,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努力缩小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
四是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1、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途径。
(13年答案)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要求,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特征的社会体系。它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它要求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中国坚持什么样的发展理念、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没有发展,就不可能摆脱贫困、实现温饱、迈向小康,但发展代价过于沉重又势必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是推动节能减排。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要解决发展观念的认识问题,还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在宏观规划、制定政策、经费投入上体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明确导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12年答案)一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破坏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做法,实行最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是推动节能减排。通过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努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水污染防治、城乡饮用水源安全保障、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促进生态修复。 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参与和大力支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增强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牢固树立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提倡从我做起,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每个家庭和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仅要解决发展观念的认识问题,还必须在实践中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在宏观规划、制定政策、经费投入上体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明确导向,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12、我国目前面临哪些重大环境问题?如何应对?
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越来越成为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欠下了许多的历史债务,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严峻的现实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在人类物质生产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以高投入、
高耗能、高消费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对生态环境和全球气候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无不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和认识日益深刻,DHT_虽环境和生态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
在全球环境问题特别是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形成尖锐对立。发展中国家认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排放的累积效应所致,必须追溯历史责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减排分配;而发达国家则强调主要发展中国家必须明确承担大幅度减排的义务,以此来分解发达国家的负担。发达国家的主张是不公正的。这一主张无视发达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经济技术承受能力,其用意是加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成本,延缓或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以图巩固和保持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上包括环保技术上的优势。这种行为理所当然地遭到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环境问题具有公共性、后发性和不可逆性,一旦产生环境危害,往往很难控制,最终将危及全球所有国家。保护环境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使命。世界各国都应认识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国际上公认的解决全球气候问题的基本准则,在环境利益和责任特别是历史责任和现实责任分配方面作出安排。世界各国都应根据自身发展水平,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本着对人类、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尊重历史,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务实合作,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始终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十分重要的建设性力量。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始终承担着自己应负的责任。中国政府坚持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把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放到更重要的位置,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13、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环境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一是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而且要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而且要实现生态良好。
二是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筹好促进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科学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是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经济社会发展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既要考虑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发展需要;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
遵循自然规律;既要讲究经济社会效益,又要讲究生态环境效益,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四是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想。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决禁止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坚决摒弃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做法。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五是关于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思想。要把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生产发展为基础,以生活富裕为目的,以生态良好为条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1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提出挑战和考验的深刻回应。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在根本上就是要不断把握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实效。一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 二是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四是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五是必须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15、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复杂的变化,呈现出哪些新特点?
(13年答案)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复杂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
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
三是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曰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
五是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凸显,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西方发达国家
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2年) 环顾全球,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是当今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突出特点。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必须把握当今时代的主题,正确看待世界形势出现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矛盾、新问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后期,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邓小平根据这一深刻变化,从战略的高度对世界基本矛盾和国际格局作出了科学判断。他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依据邓小平的论断,1987年中共十三大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代世界主题”,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和平与发展”概括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世界各国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今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2.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复杂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 一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的规模正在空前扩大;多边贸易谈判取得进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支持经济全球化的政策;全球范围配置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持续发展,各经济体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系统性和结构性风险仍然比较突出。美国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债和财政赤字屡创新高,引发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欧盟经济增长衰退,主权债务危机日趋严重,面临失业居高不下、通货紧缩等多重挑战。新兴大国虽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仍然十分严峻。 二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图谋与世界范围主张多极化的力量继续激烈碰撞。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此消彼长,多极化趋势有了新的发展。新兴大国继续保持崛起势头,联合自强的意识增强,“金砖国家”等合作机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日益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重要引擎、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利益攸关方。新兴大国崛起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在国际体系中仍处主导地位,这一格局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 三是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科学技术的新突破不仅给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而且也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数学与系统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领域中形成了新的科学前沿,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四是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联系曰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依然深刻而复杂。 五是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攸关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日益增多,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金融危机、严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
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凸显,任何一国都无力单独解决这些问题,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合作、协调行动。
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方面的新变化,必将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进一步发生深刻变革,进而引发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16、结合当前国际形势谈谈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性,作为研究生又如何为此积极贡献我们的力量?
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是一个国家实行对外政策和进行国际交往的的前提。
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外国势力的干涉,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国际形势:首先,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旋律。
其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局势继续发生着深刻的、复杂的变化,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革命愈演愈烈,世界范围内文化交流更加频繁,人类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第三,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2,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其必要性 第一, 第二,
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实行外交政策的根本宗旨,同时它也是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和提高综合国力的要求。 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宗教和领土争端是当今威胁世界和平的两大要素,在主权问题上坚持原则,从根本
是杜绝了试图与我国争夺领土的意图,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扫除了障碍。
第三,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不会也不可能去侵略别人,也不允许别人
以任何方式或手段来侵略我们。
第四, 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利于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
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也能使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保证。
第五, 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坚持和平统一,彻底粉碎西方国家分裂我国
的阴谋
作为研究生如何为此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一, 牢固树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观念,同一切威胁国家主权和领土完
整的行为作斗争
第二, 通过各种途径密切关注国家动态和国际形势 第三, 遵守法律,理性爱国
第四, 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 第五,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的章程,捍卫中国共产党的纲领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丧失主权,就会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当然我们也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为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试卷题型及分值
1、辨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答题要求:判断命题对错,并说明理由。 2、简答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2题,每题20分,共40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