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提高学生预习能力
-----小学中年级语文导学案预习导学研究初探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那么怎样把这一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衔接起来呢?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去读书、作文,做好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听课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师,一路伴随孩子们成长的我,一直关注和思考着这个问题,正好学校导学案的开展和使用,为我的思考提供了一个机会:经过这一年半的不断实践和探究,我发现一个善于课前预习的孩子思维总是很敏捷,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成绩容易走在其他孩子的前列。因而,我关注学生的课前预习导学情况,并对几种有效的预习导学方法做了探究和尝试,致力于提高中年级小学生课前预习能力。本文将对小学生语文中年级课前预习导学导学的内涵、意义、几种有效的预习导学方法以及思考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预习导学的概念
预习导学是一种铺垫。其实质在于把学生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预习导学是一种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导学上学生的反馈
作业具有侦察作用,它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环,也应看作备课过程中不可残缺的一部分。因此,教师根据预习导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恰当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较好效果。预习导学是一种自练。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习具体课文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它是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能力——因为这种自练本身是在“尝试了解”课文,只要没有忘记启迪心智方面的训练要求,是很有利于培养“会”的能力的。
二、预习导学的意义。
翻读一下科学文化界的名人传略,大家就会明白,他们所建造的科学文化大厦的根基都无一例外地坐落在小学时养成的自学能力上,而课前预习导学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会预习导学,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其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
1、强化动机,积极性提高了。
在预习导学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文字,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解答得到底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
2、自我探索,求知欲增强了。
学生通过预习导学,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的目的。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
3、掌握信息,教学有的放矢。
学生在进行预习导学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导学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针对学生的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4、机会众等,素质大大提高。
不安排学生预习导学,直接进行讲解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的机会,大多数学生只是“陪客”。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的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的学生根本不愿动脑,永远也提高不了自学能力。
三、预习导学的方法和步骤。
那么,“预习导学”有哪些常规性预习的内容和步骤呢? 1、默看
自渎课文,整体感知,完成“入门”题,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只有一个,就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例如:(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语,读准字音,并且把词语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查问
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以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完璧归赵》为例:(1)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
完璧归赵(从文中找出能解释课题的句
子)
理直气
壮 瑕
斑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信以为真 信: ①确实 ② 信用 ③ 相信 ④ 信息
(2)理直气壮 直:① 挺直 ②公正的;正义的 ③ 爽直 ④ 一直
(3)奇珍异宝 异:①又分别;不相同 ② 奇异;特别 ③ 惊奇;奇怪
(4)随便( ) 随意( ) 随从( ) 随风转舵( )
随:①跟 ②顺从 ③ 任凭 ④ 顺便
当然查问的方式有很多种,我们设计编排预习导学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要求进行设计。
3、朗读
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嘴过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读过几遍课文,其印象肯定会比“一默看”时深刻。例如在四年级语文《音乐之都》维也纳中的预习导学设计了按课文内容填空:
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是因为: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 摇篮 );也是一座( 用音乐装饰起来 )的城市;在那里歌剧院、音乐厅( 星罗棋布 ) ;人们几乎(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
因为学生的概括能力有限,这样填空式的概括文章大意的方法为学生理解课文提供了一个载体。
4、摘抄
预习导学中根据不同课文的需要设计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5、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时,还应该静静思考一下,这篇课文在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知识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不太清楚,需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老师讲或向同学和老师请教的。对这些问题,有的可以直接在在导学案上写下来。预习导学的最后一题: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哪些地方看不懂(包括词语、句子、文章的思想等)记录下来。 6、收集
有时候还可以让学生查找一下和课文相关的资料。比如学习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设计收集一下这个作家的生平以及代表作等等,学习游记类的文章可以设计让学生找一下这个地方相关的资料,预习导学收集资料可以根据不同课文的需要来设计。
综上所述,“默看——查问——朗读——摘抄——思考——收集”,便是预习导学的常规性步骤。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有所侧重地设计编排。
四、问题与思考。
1、掌握好学生课前预习的度。预习过细、课堂学习就会觉得没啥可学了;预习过深,使学生望而生畏,但也不能太粗,达不到预习的效果。掌握好预习的度。精选题目,不要过多过滥。
2、预习导学要设计得有层次性具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做到既设计出适合每位学生的课前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练习,让学生机械做题;既让学生留有学习发展的空间,而又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既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挖掘出蕴藏在学生身上的潜力?这些都将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