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选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37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其中17例患者应用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治疗为观察组,其余20例患者采用开腹肠粘连松解术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7 d的PA、PCT、CRP等实验室指标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生活质量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肠粘连松解术相比,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应用安全且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推广到临床中。
标签: 粘连性肠梗阻; 腹腔镜; 肠粘连松解术
肠梗阻为一种临床常见的腹部外科疾病,临床分析认为肠梗阻发生主要原因为肠粘连。肠粘连发生多是因腹腔感染、手术及外伤等原因导致,具有突发性,发病原因复杂,采用保守方法并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而且易诱发新粘连,不利于患者身体健康恢复[1-2]。而传统开腹松解术虽然可解除粘连,但造成的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因此研究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评价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用于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37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根据所选择的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17~63岁,平均(43.25±3.75)岁,平均发病时间(48.11±2.32)h;病因:胆管手术2例,外伤性脾破裂2例,妇科手术3例,阑尾炎手术4例,胃肠穿孔并腹膜炎6例。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3~63岁,平均(43.25±3.75)岁,平均发病时间(47.20±2.41)h;病因:胆管手术5例,外伤性脾破裂3例,妇科手术4例,阑尾炎手术4例,胃肠穿孔并腹膜炎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实施改善酸碱平衡、静脉补液、胃肠减压、解痉及灌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开腹肠粘连松解术,取仰卧体位,常规实施气管插管全麻的开腹手术,沿原来手术切口入路开腹,直视下确定粘连的具体部位,之后采用剪刀或电刀锐性分离肠管间粘连、肠管与膀胱间粘连、肠管与腹壁间粘连。术中发现小肠坏死,并同时切除坏死小肠,术中对肠壁浆肌层破损面及渗血面进行小心修补,认真查看粘连解除效果,并观察是否存在新的粘连,查看肠管及腹部具体的受损情况,尽量避免伤及肠管。手术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腹腔,用250 ml术尔泰溶液对腹腔进行冲洗,留置100 ml,常规关腹。术后叮嘱患者禁饮禁食,并做好常
规抗炎处理。
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取仰卧体位,常规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在原切口距离5.0 cm以上脐平面左侧或右侧实施穿刺,建立一个10~13 mm Hg的二氧化碳气腹。将粘连部位的体位适当抬高,保持局部肠管自然下垂,方便手术操作。直视下放入腹腔镜,按照顺序探查腹腔,确定具体的梗阻部位、范围及与周边组织的解剖关系。之后在远离粘连位置5 cm以上,注意远离粘连组织,作1~2个视野清晰辅助操作孔,之后将电凝剪和超声刀分别置入。根据粘连发生的原因、程度及部位,选择对应的松解方法;针对束带粘连者,应用电钩切除或切断束带;对疑似有梗阻发生风险,或肠管与腹壁粘连成角者,应用电凝分离剪对粘连部位实施分离;针对与腹壁紧贴的肠管粘连情况,应用电刀对粘连组织钝性分离。术中观察可见肠壁肌层受损情况,应在腹腔镜辅助下对受损部位进行缝合,果断且细致对广泛粘连组织进行处理。手术结束后应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并在创面注射适量透明质酸钠、生物蛋白胶等,预防粘连反复发生,反复查看是否有肠管损伤发生,术后常规实施抗炎,并叮嘱患者禁食禁饮等。
1.3 观察指标
1.3.1 实验室指标 分别于入院第1天、术后第7天清晨在患者空腹状态下取肘静脉血测定前白蛋白(PA)、降钙素原(PCT)、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
1.3.2 术中及术后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
1.3.3 术后并发症 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
1.3.4 生活质量评价 术后第7天,根据EORTC量表对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等指标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水平越高则表明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收集的数据由SPSS 22.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对比
两组患者术前的PA、PCT、CRP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RP、PCT水平均明显下降,PA水平明顯提高,且术后观察组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水平情况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指标对比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中、术后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20例中,肺部感染1例、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小肠瘘1例,发生率为20.00%;观察组17例,仅出现1例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5.88%,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两组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对比
观察组的社会功能、认知功能、情感功能、躯体功能及角色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肠粘连是肠梗阻发生的主要原因,多与腹腔镜手术刺激、异物、创伤等因素相关。粘连性肠梗阻发病后,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肛门排便排气停止,而且具有发病急,病情恶化发展快的特点,会导致机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或酸碱失衡,严重者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3-4]。因此针对反复治疗或保守治疗无效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临床可选择采用手术解除肠粘连,改善预后效果。但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考虑到粘连局部解剖异常,手术实施难度较大,若操作不当会诱发新的粘连发生,导致病情恶化加重[5-6]。因此临床采用手术治疗肠梗阻粘连,要正确妥善处理粘连组织,降低再次粘连发生风险。传统开腹手术虽然可短期内改善粘连性肠梗阻,但手术创伤大,且术后不利于患者早期恢复,会增加复发及感染发生风险。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临床提出开始应用腹腔镜肠粘连术治疗,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对腹腔脏器造成的影响小,术后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而且腹腔镜手术微创,切口小不影响美观[7-8]。此外,应用腹腔镜操作,可在腹腔镜监视下精确进行粘连组织的分离及切除,减少对周围组织的伤害,对于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9-10]。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表明腹腔镜应用更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的早日恢复,而且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应用安全。同时观察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后对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观察组腹腔镜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因腹腔镜实施在密闭条件下进行,对胃肠不良刺激小,且术后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11-12]。观察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水平,术前PCT、CRP水平均较高,PA含量较低,术后7 d的PCT、CRP水平明显下降,PA水平升高,表明术后两组炎症得到有效控制,但腹腔镜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综上所述,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应用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为了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临床应明确腹腔镜手术指征,保证手术实施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任忠华.松解汤辅治不完全性粘连性肠梗阻33例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0):1437-1438.
[2]刘龙清.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109例诊疗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16,48(4):258-260.
[3]彭勇,唐俊,赵国刚,等.腹腔镜和开腹阑尾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的比较[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1,14(8):642-643.
[4]徐小琳,刘波,杨明宇,等.经内镜肠梗阻导管治疗左半结直肠癌梗阻的临床应用[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2):141-143.
[5]王圆.绞窄性肠梗阻62例临床诊治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6):6-7.
[6]汪全新.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肠梗阻67例疗效观察及安全性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2,8(6):121-122.
[7]邱小丽,冒小平.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3,11(5):436-437.
[8]张双林,莫日根图,王成,等.蒙药阿木日-6散加黄油治疗肠根阻1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4,20(3):33-34.
[9]王桂生.急性阑尾炎合并肠梗阻39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6):1190.
[10]郭润生,刘朝晖,史佩东.先天性全身多发性脂肪瘤并急性肠梗阻1例[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0):2138.
[11]张春梅.腹腔镜治疗急性粘连性肠梗阻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11):79-80.
[12]庞鸿博.106例广泛粘连性肠梗阻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5,34(22):53-5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