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剧场源于宋、元时期的瓦舍勾栏。明代戏曲演出多在酒肆、茶坊中,清代开始在一些酒馆中设戏台,兼卖酒水,时称“茶园”或“戏馆”。北京自清乾隆、嘉庆以来,“茶园”剧场遍布全城,京剧演出主要是在这些“茶园”剧场中演出。
“茶园”剧场的舞台大都是三面伸出和敞开式的,上有垂沿、下有围栏,台后方有一面板壁,左右两侧有上下场门,板壁后面为“戏房”,即后台;
舞台前平地为池,对面为厅,三面以看台和包厢环绕。
“茶园”剧场里的各种实物都可以为演员所用,像舞台的廊柱等。不使用写实性幻觉布景,时空处理有高度的灵活性,它使舞台演出与观众保持极为亲切的关系。
天津的“茶园”剧场,最早出现于清嘉庆、道光年间,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杨小楼、
汪笑侬等着名演员都曾在“四大名园”演出过。
上海于咸丰元年(1851年)在县署西改茶馆为戏园,取名三雅园。同治年间又仿造京艺“茶园”剧场,最早的是满庭芳,其后是丹桂、金桂轩等,并从津、京两地邀演员演出。丹桂茶园的观众席分包厢、正厅、靠包、统座,已经很正规了。
谭鑫培曾六次来沪演出,就在金桂轩和丹桂;名演员孙菊仙在上海开办过升平茶园,杨月楼也自办过鹤鸣茶园。
除此之外,
在民间还有临时搭建的简易戏台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庙
会。明、清时期,很多官商巨贾在私宅或商会会馆中建造戏台,演唱堂戏,像上海的杜月笙家里演唱堂会,规模极大,杨小楼、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周信芳、李少春等名角,都曾登台献艺。
宫廷剧场实际上是最大规模的“堂会戏”,像用于庆典演出的承德避暑山庄福寿园的清音阁,圆明园同乐园
的清音阁和颐和园的德和园大戏台。这些剧场演出条件优越,
要求更加严格,
所以水平较高,
它在京剧的发展中起过相当特殊的推动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