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利惠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上旬》 2014年第12期
江苏南京大学附属中学(210000)周利惠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说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写作教学要“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灵感是人类认识活动中一种奇妙的精神现象,它具有难能可贵的创造功能,创新大多起始于人大脑中产生的灵感。一位学生这样叙述写作时没有灵感出现的心情:“坐到书桌前,想写点东西,然而面对一沓白纸,脑子却空空如也,一支笔握在手上,半天纸上还没落下一个文字。没有灵感,就像钢笔没有了墨水,又哪来的文字从笔尖中流出?”所以,作文教学要诱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的能力。
写作灵感就是作者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接触后的一种特别的反应,是人的思维活动由量变到质变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创造能力。诗人臧克家在《京华练笔三十年》中说:“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可见离开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积累和思索,就不会产生灵感。
灵感是思维的一种突发现象,是思维活动的一种客观存在。学生灵感来临的体验有强烈的个性化特点,有的说“心里激动”,有的说“像触电一样”,有的说“心情愉快”,有的说“有一种创作冲动”……语文教师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灵感,写出有个性、有创意的文章。可是灵感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寻觅它的踪迹呢?
一、 广泛阅读,长期积累
写作中突然获得的灵感,绝不是老天赐予,而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积累。从灵感的诱发过程来说,第一步是信息的摄入。课外社会生活、艺术生活的积累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灵感的触发作用不言而喻。单就学生学习生活来说,广泛的阅读,长期的积累,其实际意义更加重要。阅读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是信息的摄入,写作是信息的输出,所以阅读的积累为灵感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我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状况,为学生制定了高中三年的阅读计划,分为:
1.文学名著类。主要是考纲要求的篇目。
2.文化类。如葛兆光的《古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十讲》、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3.名人传记类。如李长之的《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
4.自然科学类。如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
5.社会科学类。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
6.文艺欣赏类。如莫砺锋的《诗歌唐朝》。
同时还指导学生摘录精彩语句、编写故事、写阅读体会等,既为学生积累素材,又让学生练笔,长期积累,何愁灵感不出现?
高中三年的语文教材,也是一个丰富的金矿。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中学生的一个难题,我们从自己熟悉的课本教材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使课本成为议论文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
二、 反向思索,意外获得
高考阅卷老师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作文千人一面,这和固定不变的思维方式有关,学生灵感枯竭。如果从反向思维的角度训练学生,会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古人说过:“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花树写之。”
例如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面对紧急险情,运用了逆向思维,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
媒体上报道有一个农民在某地卖高产新玉米种子,被邻居知道了。村民们纷纷来找他,问他种子出售地方,有的求他高价转让一些也行。面对此情此景,农民担心一旦别人有这高产种子,自己就会失去竞争优势……村民们无奈,只好愤愤地离去,继续种他们原来的玉米。秋收到了。玉米脱粒一入仓,他的这种玉米还皮子厚、脐子大,吃起来也没有一般的可口。后来农业专家分析仅他一家小面积播种,优种玉米不得不接受邻近地劣种玉米的花粉。
教师举了很多例子,引导学生反向思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开始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去思考,一下子思维活跃起来,灵感也随之出现了。有一个学生写道:“这故事远不如登山者救人那样生死攸关,但二者相辅相成,同样发人深省。它告诉人们,给予总是相互的,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当利害攸关的时候,明智的选择非常重要。不是吗?人类的生存虽不完全像干涸处的鱼类那样‘相濡以沫’,靠同伴的津液来获取生命的延续,但也不是孤立毫无关联的,我们同样需要给予和接受。给予别人方便、关爱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对方所给予的关爱和方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当登山者毅然‘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选择了给予的时候,他自己的手脚乃至整个身心,也在不断接触、相互作用中获得了巨大的温暖,于是,才能‘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困境’。”作者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发现了新问题,发现了事物间的新矛盾,从反面说明选择给予,才能走向光明。
再如,《爱莲说》赞扬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考,赞美滋养它的污泥肥田;牵牛花,可以赞扬它奋发向上的精神,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攀枝向上”不能自立的软骨头。反向思索常常会诱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反向的结果往往会有意境的开拓。
三、 主动寻觅,感悟生活
灵感的发生,不能坐等现成,而要主动去寻找获取。在写作过程中,全神贯注,集中思考,才能获得产生灵感的信息。特别是在考场上,写作时间短,灵感的显现都是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位学者说:“灵感,不是心血来潮、灵机一动的产物。只有当自己完全被沉思占有时,才可能有灵感。”可是,平时的写作,有时煞费苦心,难觅灵感的踪迹,不妨放松一下,或干脆睡上一觉,也许灵感会突然闯入你的思潮。有时,当你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不妨放轻一下与别人交流,往往能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一些启发、启示,源源不断地接收到有用的信息流,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我让学生写生活随笔,不规定写什么内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见闻、感想。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特意开设若干栏目,如“同窗有爱”“酸甜苦辣”“时事纵横”“艺林漫步”“穿越流行”等,这些设计贴近学生青春多彩的生活,练就学生一双“火眼金睛”,善于捕捉新的信息,引发学生心灵的回声。
我校特级教师虞晔如说作文的本质是“说话”和“行走”,“让作文展示学生生命的轨迹,作文才会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歌唱”。作文教学,教师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利于诱发学生
“说话”和“行走”的灵感氛围,要不断用新的思维方式来训练学生,有效地触发学生的灵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陈剑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