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证候的研究概况

2021-08-02 来源:爱够旅游网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证候的研究概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一项21世纪重要的全球公共健康威胁,也是我国越来越突显的肝病问题。目前NAFLD的证候研究主要从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两方面入手,微观方面主要是通过NAFLD的客观化指标、基因及基因多态性等方面阐述;宏观方面则是从危险因素、证素、体质、证候分布规律、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

标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证候;微观辨证;宏观辨证;公共健康威胁

古代将NAFLD归属于中医的”胁痛”、”胀满”、”积聚”、”癥瘕”、”肝痞”、”痰浊”、”肥气”、”臌胀”、”黄疸”、”肝满”、”肝胀”[1]等疾病范畴。NAFLD已成为一项21世纪重要的全球公共健康威胁,也是我国越来越突显的慢性肝病[2]。近年来,我国发达地区成人NAFLD呈上升趋势,患病率达15%[3]。目前NAFLD的中医证型研究主要从微观辨证和宏观辨证两方面入手,微观方面主要是通过NAFLD的客观化指标、基因及基因多态性等方面阐述;宏观方面则是从危险因素、证素、体质、证候分布规律、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研究。

1 NAFLD证型与生物化学指标、物理指標、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NAFLD往往和中医的”湿、痰、瘀”等相关联,血液流变学指标恰恰能反映NAFLD”浓、黏、聚”的特点[4]。付强[5]通过对255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转氨酶、血脂、B超分级在其中医证型中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

胡小娟等[6]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脂肪肝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现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提供作为脂肪肝病情发展和预后的客观指标。刘岩等[7]发现不同证型脂肪肝有不同的超声表现,可以作为诊断和治疗的客观依据。王崇等[8]选取113例脂肪肝病例,通过肝与脾CT比值进行中医证型的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脂肪肝中医证型与脂肪浸润程度关系密切,五个证型之间弥漫性和局灶性脂肪浸润的构成比及肝脾CT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弥漫性、轻度脂肪肝浸润多见于肝郁脾虚型。

肝脂酶基因与250G/A多态性[9]、脂联素基因多态性[10]、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11]可能与肝脏炎症反应的发生与调控有关,在促进肝脏的炎症反应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些研究发现NAFLD发病机制中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不同中医证型存在某些关联,然而中医证型在与脂肪肝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几乎没有,有待将来能进一步开展脂肪肝相关基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

2 NAFLD证型宏观辨证研究现状

吕霞霞[12]等对不同证型NAFLD患者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显示肝郁脾

虚证TG、FBG、ALT多正常或轻度升高;湿热内蕴证TG、FBG、ALT多轻度升高;痰瘀互结证TG、FBG、ALT明显升高,BMI以痰瘀互结证最高;肝肾亏虚证ALT正常或轻度升高,但其SBG、DBP、TG、FBG明显升高。王慧英[13]等采用《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标准调查体质,中医师专人制定问卷,调查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体质及中医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脂肪肝中医体质分型中痰湿质、气虚质居多,中医证候分型中痰湿质和肝郁脾虚型居多,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正相关。陈筑红等[14]根据证素理论对180例2型糖尿病并发NAFLD和无NAFLD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发现,并发NAFLD组与无NAFLD组患者肺燥证、胃热证、肺气虚证、脾气虚证、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两组患者脾气虚证所占比例均较高,NAFLD组痰湿证者多于无NAFLD组。

魏华凤等[15]采用以病统证,病症结合的研究模式,建立基于EPidata 3.1软件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调查的脂肪肝证候表观数据库,用SPSS13.0软件对证候数据进行二次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肝郁脾虚、脾虚、脾虚湿阻、轻证湿热内蕴、血瘀、重证湿热内蕴、痰湿内阻是脂肪肝的基本证型。并得出结论:脂肪肝病位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脾虚为本病基本病机,痰、湿、瘀、热、肝郁为本病主要病理要素;肝肾阴虚是本病较为特殊的一个类型。而王慧英等[16]发现脂肪肝中医证候分布以肝郁脾虚证居多,其次为痰湿蕴结证,且脂肪肝中医证候、症状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刘建辉[17]通过对脂肪肝的中医辨证分型,使辨证的层次更加丰富细致,这不仅能作为脂肪肝各型之间相互转化的客观依据,也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新的依据,并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使脂肪肝的中医研究客观化、标准化,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万月强等[18]通过中药治疗与熊去氧胆酸治疗对照显示,中药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

综上,NAFLD中医证型和证候有很大进展,但是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未十分透彻,随着科研方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与NAFLD发病机制相关的脂肪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发现,其未来研究仍有广阔的前景,探索NAFLD 的治疗途径,可以为 NAFL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和临床策略。目前西医对NAFLD的认识有限,亦无特效治疗方法,2012年美国指南[19]指出NAFLD的诊断需要有影像学或病理学上的肝细胞脂肪变的证据支持,需除外酒精、服用致脂肪变药物及某些遗传性疾病导致代谢紊乱等因素,并推荐维生素E作为一线用药,但其疗效仍有待商榷。中医药继承了辨证论治,可以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治疗NAFLD上可以继续发挥传统优势。

参考文献:

[1]季光,郑培永.中医药治疗脂肪肝的研究评述[J].中医药学刊,2004,22(1):87-90.

[2]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18(3):163-166.[3]Fan

JG, Farrell GC. 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Hepatology,2009,50(1):204-210.

[4]杨钦河,谢芳,王凤珍,等.不同方法方药对脂肪肝大鼠肝组织NF-KB及Kupffer细胞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2):141-147.

[5]付强.NASH的中医证型与肝功、血脂、B超分级关联性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内科学,2009.

[6]胡小娟,熊屏,陈群.脂肪肝常见中医证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的关系[J].北中医杂志,2009,31(1):15-16.

[7]刘岩,周军.脂肪肝中医证型的超声表现[J].青岛医药卫生,2007,39(2):130-131.

[8]王嵩,李琼,王夕富,等.CT定量诊断与脂肪肝中医证型的相关性[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2):126-127.

[9]江广红.肝脂酶基因250G/A多态性与脂肪肝相关性研究[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0,33(2):94-96.

[10]王忠莉,夏冰,姜黎,等.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代谢紊乱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08,25(11):736-740.

[11]叶青,吕宗舜.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2基因Pro12Ala多态性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3):228-229.

[12]吕霞霞,孙建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危险因素与中医分型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28):3559-3561.

[13]王慧英,李紅梅,杨蓓,等.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别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7:500-502.

[14]魏华凤,柳涛,邢练军,等.793例脂肪肝患者证候分布规律[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5):411-417.

[15]陈筑红,夏城东,黄佳娜,等.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证素分析[J].药品评价,2009,6(1):30.

[16]王慧英,杨蓓,李红梅,等.我院141例职工脂肪肝的中医证候分布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0,29(7):530-531.

[17]刘建辉.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J].首都医药,2009,2:52-53.

[18]万月强,殷鑫.中医辨证治疗脂肪肝32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1):39-41.

[19]AASLD,ACG,AGA,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J].Hepatology,2012,oct;107(10)159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